“那个粉头发女孩走了……”近日,一个令人心碎的在网络上传播,一名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的优秀女孩在个人平台上传了一张与病床上爷爷分享喜悦的照片,然而照片上她一头粉色的头发遭到了不少网民的语言暴力,很多人在评论区里攻击、谩骂,甚至造谣污蔑女孩的个人生活,导致这名女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长期与抑郁斗争后,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无疑是一个闻者伤心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进,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如果再除去婴幼儿及高龄、失能老人等,绝大多数国人都已经跨入互联网高速公路。但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中网络暴力问题尤为严重。由于网络暴力违法成本低、取证鉴证困难,“水军”“喷子”“键盘侠”等屡禁不止,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损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维护网络环境人人有责,整治网络暴力刻不容缓。
正所谓“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一个又一个案例触目惊心。粉头发女孩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善良的网民来到她的网络平台下留言,表达对她离去的惋惜之情和对网暴者的谴责,多家互联网平台也出手封禁了一批曾发表恶评的网络账号,但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遏制网络暴力,需要个人、平台、社会与政府形成合力,从教育、监管、干预、关怀、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着手,形成个人支持、平台严管、社会帮助、法律严惩的抵御网络暴力的隐形长城。
抓好教育是遏制网络暴力的根本途径。在网络暴力事件当中,经常出现青少年的身影。一方面,青少年的身份特征较为明显,个人心智尚不成熟,不能充分预知互联网传播的不可控性,且心理防线较为薄弱,很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但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群体处在成长和叛逆期,社会法治意识尚不健全,行为语言较为冲动,对其行为的后果也无法预知,因此也很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者,这与校园霸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如出一辙。究其根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及网民的道德法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明使用教育,对其互联网行为进行有序引导,树立互联网行为荣辱观念,让青少年及网民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从源头上制止网络暴力的发生。
平台监管是遏制网络暴力的重要保障。作为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互联网平台无疑在遏制网络暴力事件当中负有重要责任,有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持维护互联网环境。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更能够为互联网平台带来口碑及更多的新用户。因此,当网络暴力行为发生后,互联网平台是第一责任人,应当制定严格的用户使用规定,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利用AI智能识别、关键字词屏蔽、异常账号封禁等方式,严把审核关,做好监管工作,铲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在平台上提供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服务内容,把网络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当前一些影响较大的互联网平台正在尝试使用大数据筛查、显示IP地址封禁等方式探索监管审查机制,是对平台监管能力提升的有益探索。
法律严惩是遏制网络暴力的最终底线。虽然互联网平台对内容负有监管义务,然而在近期发生的多起网络暴力事件当中,互联网平台的审查和监管缺位一直引人诟病。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平台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无利可图”,反而要增加审核成本;而受“流量经济”的影响,网络暴力带来的巨大流量反而可以给平台和新媒体内容制作者带来现实利益。因此,仅仅靠个人和平台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需要尽快完善打击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标准,简化取证固证流程,公检法机关应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从严从重从快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取证、认定和打击,发挥法律应有的震慑力和约束力,给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们一个交待,也起到对其余互联网行为者警示的作用。
形成社会合力,共同抵制网络暴力,是降低网暴伤害的重要途径。网络暴力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往往在心理上受到严重影响,面临痛苦、绝望等多种情感伤害,很可能因此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网络暴力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征,因而更容易被忽视,也更难得到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全社会应当抵制网络暴力,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当事人,特别是青少年,各级公安机关、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当联合医院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心理治疗。对因网络暴力影响名誉与生活的受害者,协助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协助其恢复名誉。只有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支持网暴受害者的合力,才能将网络暴力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泓韬(华中师范大学)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