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第六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上海组织开展近500场精彩纷呈的法治文化活动“送法上门”,让更多人参与到宪法宣传教育中来;云南举办“普法强基·全民守法”电视主题活动,通过情景剧、宪法诵读等方式掀起普法热潮;青海开展“宪法伴我行”全民竞答、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线上法治专题学习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连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推动宪法走进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人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宪法宣传教育,让宪法精神在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让全体人民增强对宪法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发自内心将宪法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基层宪法宣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必须在基层宪法宣传上下功夫、求实效,用心用情讲好宪法故事,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接受的方式讲群众关心的事,力求把宪法讲透讲活,让宪法从“纸面”走向“地面”,真正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使宪法成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武器。
打造线上线下联合推广宣传方式,营造良好宪法宣传氛围,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论是举办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开馆仪式,还是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或是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专题展览及系列讲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宪法故事,传播宪法声音,让宪法宣传教育既“活”起来,又“接地气”,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和创新贴近群众的宣传模式,丰富宪法宣传教育载体,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全方位、多平台向群众普及宪法知识,最大限度的扩大宪法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提高群众宪法知晓率,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让“法治种子”深扎在人民心中,始终坚持与宪同行。
加强基层宪法宣传,要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效用。针对农村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宪法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规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重点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法治培训,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为乡村振兴播撒法治火种。譬如,湖北恩施州将培养“法律明白人”纳入“八五”普法期间深化基层治理、服务保障民生的重点项目,提升“法律明白人”业务能力和法治素养,带动身边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深挖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法治意识,让基层宪法宣传更具持久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注重差异性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厚植法治文化土壤,把宪法精神、法治元素融入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作用,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度高的法治文化主题活动,让法治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入生活,渗入群众,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譬如,湖北宜昌突出地域文化和当地特色,将法治文化与社区传统文化和特色工作有机结合,高质量筑牢法治“文化阵地”。既活跃基层群众法治文化生活,又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增强基层宪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我们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讲透讲活宪法故事,在全社会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宪法走入百姓生活,让宪法精神厚植人心,让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法治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鑫(“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姚家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