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最美社科人⑮】东湖评论:把奋斗绣成人生底色,用硕果诠释无悔人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6日21:1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如果一天没有学习,没有写作,没有思考,我就会像没有吃饭那样难过。”“60岁之后出版的著作比60岁之前多了2.4倍,刊发的文章比之前多了4.8倍。”在“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发布仪式上,92岁的荣开明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向观众自豪地说出了这两句话,广大观众无不为之敬佩和感动。荣老用不懈奋斗的一生书写了湖北社科人的荣光,为湖北社科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古文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解决时代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为时著文、为事研究。诚如荣老所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问题,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荣老一辈子秉持这一信念,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道路上,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关注现实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从被《长江日报》理论版全文转载的处女作《怎样认识目前国际形势——学习毛主席“论纸老虎”文献的体会》,到针对群众困惑所著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错误难免和可免的辩证法》《错误对认识发展的积极作用》,到根据编辑工作实际撰写出版《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学》《期刊编辑的理论与实践》《期刊编辑论丛》《期刊工作手册》等著作,到撰写发表《论期刊编辑现代化》《论审稿的意义和标准》《选题和组稿》《期刊编工作的特性、原则和流程》等论文。其研究成果始终面向现实,始终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做,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为社科工作者为学指明了方法和路径。

古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激励着国人千年。荣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诗词,其人其事当得起这句诗。1931年出生的荣老,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在国家发展初期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为国家宣传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是在湖北大学,还是在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应城化工区指挥部工作期间,荣老始终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之余思考、调研、写作出《论错误难免和可免的辩证法》《错误对认识发展的积极作用》等高质量的论文和著作。1992年离休后荣老又被延聘并多次返聘,时至92岁高龄依然奋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研究的路程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六十岁退休就是颐养天年的开始。但一名胸怀壮志的战士不会因年龄而停下跋涉的步伐,年龄从来不是他们前行的借口,他们眼里只有未竟的事业和未知的挑战,只要生命不止,前行的步伐就不会停止。荣老就是这么一位战士,生命不止,奋斗不止。

古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品老干为扶持。”老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为学、为师、为人、为民的言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荣老一生倾力传道授业,手把手指导学生,提携后辈,使不少青年才俊受益无穷,20世纪80年代进入《江汉论坛》的年轻编辑,在荣老指导和影响下,有7人从本科生深造为博士生,变成学科带头人和所室负责人,部分流转到省直机关的同志已经提升为副厅以上干部。这些同志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奋斗,更离不开人生贵人荣老的指导和提携。作为教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职,在任何时候教师都必须恪守这个天职,用自己广博的学识、正直的言行去引导、影响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方不负教师使命。

作为最美社科人,荣老美在生命不止、奋斗不止,美在信念坚定、研究现实,美在学高为师、提携后辈。广大湖北社科界工作者在敬佩之余,更需传承荣老精神,始终以昂扬的斗志、面向现实、深入基层开展社科研究,为湖北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清渊( “文安评”成员,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