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春晚的主题和主标识正式发布。“龙行龘龘,欣欣家园”八字标识倍受关注,其中“龘”字作为生僻字,携其美好寓意和传承使命,更是惹人注目。龘音同沓(dá),形容龙在腾飞的样子,含义为昂扬且热烈,贴合即将到来的龙年春晚,契合社会大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长期以来,生僻字因为在结构上的复杂性和读音上的陌生性,不为大众所熟悉,此次生僻字能火上春晚,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也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如果使用传承得当,它们完全可以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新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展现全新活力。
近年,生僻字也有被活用新用的趋势,如“囧”字本义为光明,但近年来在网络上被当作一个象形字,整个字形被当作一个人的脸形,里面上部的“八”即为眉眼,下面口意为人的嘴。这样,“囧”作为“头”之象形时,就具有了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含义。还有“槑”字,本义为古书中记载的一种树木,但在新时代语境中被赋予了呆滞、痴呆的意思;“犇”字原意为牛惊走,但被网友们赋予了了奔波、急走的意义。这些字,虽然现代字义与原本意思相距甚远,但不可否认,网络文化的参与和表达,也确实激发出了生僻字新的活力和生机。在这种“古”字“新”用的情境下,很多生僻字不再被冷眼相待,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景观。
生僻字是汉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善于挖掘它们的美,展现它们的独特魅力,要让它们总是以崭新的模样、适应时代的模样,不断出现,并与我们共存。这要求我们在对它们进行顺应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语意上不要随意曲解拆解,强行附会,在结构上不要“缺斤少两”“缝缝补补”,改变它们本来的样子。随着现代语言体系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笔画和读音不断消失,因此在对生僻字转化改造时,很容易出现错写和漏写,以及一些部首偏旁的替代现象。对此,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保护好它们本来面目。同时,在国际传播,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也要做好生僻字的保护工作。
一撇一捺总关情,一横一竖传文脉。汉字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和最生动展示,笔画纵横之间镌刻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生僻字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彭莉(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