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一张照片,AI技术便可以在某些具有深度学习模型的软件中实现“换脸”的操作,进而生成表情自然、效果逼真的视频,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和便利;但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不法人员可乘之机,借机进行诈骗,这就是AI换脸诈骗。
《瞭望》周刊指出,当下AI诈骗呈现“成本低、应用多元、伪装身份具体、精准施骗”四大特点。今年4月,福建一家科技公司的法人代表郭先生被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对其实施诈骗,在10分钟内,先后分两笔把430万元转到了对方的银行账户上。 5月,AI换脸诈骗事件再次发生,安徽一男子9秒被骗132万。AI换脸诈骗的速度之快、涉案金额之大足以见的其危害性,因此,想要识破骗局需要政府、平台、用户凝聚共识,打出“组合拳”让骗局无所遁形。
政府搭建“法律之框”,引导技术向善。技术的高速发展、快速迭代,使得现存的法律框架、制度体系无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况,因此政府应该从顶层设计着手,搭建起更具动态性、时代性的制度规范,以便于更有针对性的面临时代的新考验。今年6月,杭州萧山在对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中,判决被告删除社交软件中存留的所有涉案个人信息;在国家级媒体上刊发道歉声明并赔偿6万元。这是政府对技术使用应有边界的明确划分,“法律之框”越明晰技术的规范化发展才更有可能。
平台擦亮“审核之镜”,映出灰色地带。平台作为肩负社会责任和商业责任的结合体,势必要做好两者的平衡;允许一项新技术的使用投入,为自己“造血”并无不可,但同时要做好审查和数据保护工作。平台是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应增加对此类内容的审核,如果任由此类虚假内容传播,那么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用户的信任,将再也无法挽回。
用户拉响“警惕之铃”,增强防骗意识。技术让大家生活更便利的同时,无疑也让犯罪分子有了更多样的行骗工具;因此在面对一些新型骗局时,用户要时刻谨记“诈骗关键词”,任何涉及到个人隐私、金钱、账户密码等诸如此类的谈话内容,都要“三思而行”,切勿因一时情急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AI技术早已普及到娱乐、商业、安全等多个领域,给各个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AI换脸诈骗是当前亟需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保持警觉,学习相关知识,留意细节,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都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联动,打出防骗“组合拳”,让诈骗无路可退,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网络安全的防线,守卫我们自己的权益和安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元龙珠(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童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