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宜昌艺术节于12月6日在宜昌剧院开幕,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将各个县市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戏汇聚一堂。譬如,反映秭归习俗的歌舞诗《秭归印象》,反映五峰茶乡风情的歌舞《布山那乡情》等优秀作品,就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脱离了人民的艺术就是无根浮萍,无论“小圈子”给予多么高的赞誉,终究会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再度提起时只剩一个空荡荡的名字和一堆“未启封”的纪念品。相反,只有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精神力量、为人民群众反哺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成为主角,才能让带着时代印记的人性光辉在历史的磨砺中越发璀璨闪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要求艺术作品应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最早的起源有劳动说、图腾说、模范说和游戏说,四个学说分别从物质基础、精神需求、探索未知、表现人性上探讨了艺术存在的意义。
时至今日,七大传统艺术早已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铡美案》等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剧目至今仍有着非常大的受众群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依托许多艺术行业从业者投身自媒体,例如“驸马爷,近前看端详......”“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等经典作品的经典桥段更是完成了一轮“华丽转身”,衍生出许多青年朋友也十分感兴趣的“二创”作品。究其原因,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精神与人民群众产生了共鸣,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作品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需要每一座“来电”的城市。在这个以文化“软实力”正面交锋的时代,艺术家“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固然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源头之水,但更加需要每一座城市聚“星星之火”照亮整片天空,全方位展示各地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格各异的文化传承。激昂马头琴声伴随着的热情奔放的舞步、特技变脸伴着独特的唱腔、苍凉的腔调配上桌椅板凳的敲击声,这些镶嵌在中华文化艺术巨幕上的明珠,无需言明出处,所见之人均能一口气说出他们来自哪里。如同峡江号子声响起时,每一位听众都能感受到高峡平湖的魅力,明白这歌声来自“水电之都”宜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多与艺术“来电”的城市,将潜藏在文化传承中的瑰宝发掘出来、发扬出去。
文化艺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血脉,是构筑起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民族自信的重要组成,千百年以来沉淀的精神财富成就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人民群众是这座精神宝库当之无愧的主人。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将艺术的根脉深深扎入群众土壤,创造出更多“人民艺术”作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尧鑫(秭归县沙镇溪镇人民政府)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