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熊家岭、郑畈等多处史前水利系统,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水利设施。此次发现的熊家岭水利系统,有完备的构成要素,并考究地形,因地制宜,映射科学建设的理念。
从都江堰到京杭大运河,从坎儿井到龙守渠,水利工程的发展,见证了古人治水害、兴水利的智慧,也像水一样滋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水利文化是先辈们在长期生活中,与自然斗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更是敢于斗争的精神体现。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好水利遗产,讲好“水利故事”,传承“水利精神”,凝聚起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强大动力。
保护水利文化遗产,传承“水利精神”。着重开展水利文化遗存调查,加强对水利发展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的整理,收集治水兴水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分门别类、深入挖掘,分阶段、有步骤、成系列,将这些遗落在民间“明珠”保护起来。说到水利遗产,就不得不提及都江堰。它不仅是古代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饱含中国水利技术、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古堰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这与长久以来人们对它保护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历朝历代的用心呵护,才造就了今天功能完备的都江堰。时至今日,都江堰依然守护着“天府之国”,工程中所蕴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哲理,依然影响深远。因此,做好古代水利工程保护工作不仅能让古代水利遗产造福当代,还能让传统技术和水利精神得以传承。
讲好“水利故事”,让水利遗产“活”起来。充分利用其蕴藏的内生力量,使其焕发独特的时代价值,让水利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幸福渠被称为宜都的“红旗渠”,近年来,宜都市致力于保护、利用幸福渠红色文化,通过拍摄《幸福渠故事》、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幸福渠逐渐广为人知,“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幸福渠精神也激励宜都儿女为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宜都接续奋斗。水利文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也蕴含着人们为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共情密码。要深挖水利遗产历史文化底蕴,创新打造“水文化+”,让水利遗产“活”起来。
此外,水利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特别是群众、志愿者队伍。应当鼓励群众参与到水利遗产保护事业中来,形成传承“水利精神”,推进水文化建设的合力。位于湖北省咸宁的白霓古堰是一座修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的水利工程,千百年来,周边的百姓都非常关注古堰的健康状况,积极投身于古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益于他们的努力,白霓古堰功能保存完好。2023年,白霓古堰成功入选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咸宁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鼓励和发动社会参与,不仅仅是保护水利遗产本身,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传承的是智慧财富,是斗争精神,更是文化自信。
遗迹有韵味,文化亦无价,水利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重视,更需要我们传承。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水故事”,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同时,赋予其时代价值,滋润心灵,让水利文化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耀宗(“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