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凝胶抗寒服、火山岩保暖棉、红外蓄热、空气锁温……随着冬天来临,保暖产品又开始受到关注。某电商平台上,一款保暖背心宣称添加了石墨烯,售价39.9元,销量已达89.1万件;另一款石墨烯保暖裤,销量也有36.9万件。在详情页内商家介绍,这款保暖裤3秒起热,一条顶三条……但根据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召岭介绍,石墨烯本身不会发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衣服的材质,比如羽绒服的充绒量等,石墨烯只能起到辅助保暖的效果,且非常有限,最多只能帮助升温1-2℃。
保暖衣五花八门的黑科技“噱头”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如何避免被商家当“韭菜”?消费者擦亮双眼,理性购买是关键。不陷入“贵有贵的道理”自我洗脑里。部分保暖产品头顶“空气锁温”“保暖黑科技”“石墨烯自发热”的光环,价格跟着一路“水涨船高”,但实际上保暖效果可能和价格根本不匹配,看似全是“高科技”,其实全是商家营销手段。此时,消费者受“一分价钱一分货”思维影响,主动掏钱,掉入商家“忽悠”陷阱。不盲目跟风,只追求时尚风潮,要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舒适度和保暖性两点出发,追求性价比可以选择德绒,它具有不错的保暖效果,且牢固度较高,比较耐穿;想要贴服舒适度更高可以选择含有羊毛、羊绒的混纺面料;想要又保暖又不臃肿,可以选择高支纱的产品。从适用场景考虑,气凝胶抗寒服在广州的冬天可能就无“用武之地”了。
另外,部分商家为销量夸大宣传,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量是不能凭空产生。所有的“自发热”,实际上都是借助外力发热的。目前市面上的“自发热内衣”,大部分是利用纤维吸湿发热的原理。商家利用消费者缺乏服装领域专业性知识,将各种材质的普通内衣赋予“新发热技术”“新概念”高价出售,违法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若构成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我们期待“黑科技”在保暖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期待走向量产的保暖衣等新技术产品有朝一日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和关怀。但是商家若想通过“美化”“拔高”效果吸引顾客购买,相关部门应整顿乱象,避免消费者被保暖衣的高科技噱头“割韭菜”,严禁对保暖产品黑科技进行名不符其实的虚假宣传,对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罚,加大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盛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涛(“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