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林杰(化名)在网游组队失利后,他的个人信息遭到队友“开盒”,社交账号也不断收到骚扰信息,林杰在无奈之下从妈妈那里翻出自己的压岁钱,为队友购买了游戏道具,事情才就此解决。但事情如此解决让林杰“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也加入了一个“开盒”群组,由受害者转而成为了施暴者的一员。
据媒体报道,眼下网络上出现的“网络厕所”和“开盒”都属于网络的亚文化圈,这是一种网络文化发展的产物。在这个圈子里未成年人居多,自称为“厕妹”或者“厕弟”,讲话方式尖酸刻薄,以嘲讽攻击生活幸福的人为乐。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网络暴力的方式也在进行新一轮演变。从之前的羞辱谩骂到现如今的“开盒”“厕所”,未成年受害者在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无法正确对待扑面而来的网络霸凌,反而被霸凌的浪潮卷入其中,成为了新一轮暴力的施暴者。要减少受害者的继续增加,防止“受害者”沦为“施暴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
对于家庭,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的反常之处。互联网时代发展,学习过程中也常常需要用到网络,网上各种各样的消息漫天飞舞。调查显示,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为68.48%;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在短视频、新闻及留言处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也很高,分别为30.66%和30.16%。因此,家长需要严格管理孩子使用的软件,减少无效社交,让孩子远离戾气十足的网络社区。同时,家长也需要做好带头作用,将上网消磨的时间用来陪伴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阅读、运动等,或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导,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对于学校,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二大板块,校园生活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很多青少年进行网络暴力的理由是“同学或者朋友也这样做了,所以觉得很新潮很酷”。未成年人的三观尚未形成,很多行为来源于模仿,他们会下意识模仿自己身边的人,从而形成小团体,不愿“随波逐流”的孩子则会在班级里遭到孤立,时间一长,被孤立的学生为了融入集体,可能由“受害者”转为“施暴者”。所以,学校老师作为离学生最近的人,需要密切关注班级氛围及学生状态,课下多与学生谈话,了解班级环境。要多举办关于“心理健康”“安全上网、正确上网”的相关讲座,为学生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清朗网络生态,社会力量不可或缺。目前,部分网络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在继续普及“青少年模式”的同时,也应该对“青少年模式”不断完善,引导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强制开启“青少年模式”,净化页面推送的词条,多推送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内容。还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及时发现滋生网络暴力的内容并及时删除,同时禁言或封禁参与账号,为未成年人打造更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对“开盒者”恶意曝光他人隐私信息,甚至对他人进行骚扰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同时也要建立相关体系,如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绝对不能沦为“厕弟”“厕妹”,瑟缩在污言秽语的“网络厕所”中。遏制这种乱象需引起全社会重视,共同协力,为青少年构筑一个幸福、健康、向上的成长乐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瑾(武昌首义学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