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大原创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11:53 来源: 荆楚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jpeg

从方法论角度观察,原创性是指在科学研究或知识领域,经个体或团体独立创造,提出了前无先人的论说,有首创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新领域等意思。而创新性是指一种推进理论认识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一种既有的理论观点进行探求发现、逻辑加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而言,是关系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问题,在方法论上应着眼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抓住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基本方法及其集中体现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不宜刻意追求创新性和原创性词意的细微差别。新时代新征程,针对新的实践要求,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均可视为其原创性贡献。仅就理论创新而言,根据所具有的不同共同性质、共同形态、共同特征抽象出来的原创性贡献,可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提出前无先说的独创性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如果只注意某些方面、某个层级上的贡献,而忽视总体贡献,就会降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一定要把握住一个最集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特点的总概念,以统揽由各方面各层级构成的原创性贡献理论体系,这个总概念实际上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其深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不是个别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更不是彼此不相联系的多方面的机械总和,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形态。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新形态,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旗帜上又增加了与马列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同根同脉又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指导思想,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永恒的创造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二、整合前人零散思想形成系统理论

这类创新是指前人虽然提出过多方面观点,但散见于各处,不集中、不系统、未能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并深刻揭示其内部联系和转化关系,丰富补充反映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实践成果的内容,使之体系化,发展成了系统的理论。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新要求。

具体来说,这类创新非常多,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等等。

三、重申前人思想遗产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这类创新是指前人提出的科学思想,后因种种原因遭到质疑、误读、曲解,甚至受到抵制和批判。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恢复其原本固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以新的阐释、完善和发展,向前推进到新的境界。如关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两个结合”的成果,也是“两个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不断中国化时代化,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形态,才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大段分别论述了“两个结合”,包括“高度契合性”“贯通”“融通”“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诸多重要论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两个结合”,深刻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还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从理论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突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题中固有之义和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中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用科学的话语表达出来,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民族形式更加牢固,人们增强“四个自信”的自觉就有了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70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19AMZ005)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詹全友(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