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承载着民生之重。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遭受不同程度的财政运行困难,叠加债务化解高峰,如何缓解财政压力?无非“开源”“节流”两端。随着“紧日子”越来越紧,“节流”毕竟空间有限,终究难以持续。所以关键还得靠“开源”。笔者注意到,近期湖北省一些地方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深入开展国有“三资”清理盘活工作,推动“资源变产业、资产变资本、低效变高效、无偿变有偿”,也许能趟出一条破解财政困难的新路子。
全面清理,推动分散资金合起来。坚持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全面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综合运用统筹整合、规范征收等措施,盘活用好各类财政性资金,包括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一般性资金与专项资金以及部门自有资金等。严格执行存量资金管理要求,坚决收回闲置沉淀、低效无效和预算结余资金,变“小钱”为“大钱”、变“零钱”为“整钱”、变“死钱”为“活钱”,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
高效盘活,推动闲置资产动起来。在全面资产清查的基础上,按照“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处置原则,根据资产性质、使用现状等情况,逐项甄别低效利用、无效闲置、有盘活潜力的资产,明确盘活方式、时间安排、难点堵点。综合运用调剂使用、市场化处置、委托管理、出租、融资等方式,盘活用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以及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对应形成的资产,提高闲置资源综合利用率,让“休眠”资产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深入挖掘,推动沉睡资源活起来。按照“政府引导、国企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综合运用市场化出让、合作开发、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以资源换项目、以项目换投资,积极拓宽社会投资渠道。针对国有自然资源,重点关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水权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通过公开转让、股权投资等方式予以盘活。深挖新型资源盘活潜力,引入市场主体盘活用好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文体资源、民俗资源、文物资源等新型资源潜力,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悉,国有“三资”盘活开展以来,湖北财政运行平稳、保障有力、风险可控,为民生改善、债务化解、经济发展等注入强劲动力。从湖北实践看,国有“三资”清理盘活,既是应急之策、也是长远之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筹集资金、配置资源,为党委政府高水平做好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经灿(“楚财先声”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