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手段,持续开展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执法检查,通俗点说就是卫星拍摄的照片被作为“是否占用耕地”的一个评判标准,将卫星反馈的图斑通知到各个单位,要求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整改,而整改效果也是以“卫星图斑消失”为依据。近年来,卫片执法虽然因为区域覆盖性强、监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但单一粗犷的“交办整改考核机制”也存在一些争议。
植入护耕的初衷意义,才是最长效的护耕措施。耕地保护乃“国之大者”,不能停留在“整改一厘就完成一厘”,重在将确保耕地红线的责任意识植入每个人心中。有些村民,习惯性将自家住宅基地前后多年荒废的土地平整为水泥地,用作晒谷场或停车位,如今这些位置被通报为图斑,需要立即整改,短时间内有群众难以接受,增加了整改难度。村干部或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纠正村民这种“我家附近皆我所有”的想法,如何让村民自觉形成在建造前就习惯思考是否为耕地的意识。上级部门要合理运用考核机制及容错机制,杜绝“一杆子插到底”的考核,避免基层因为害怕问责机械式完成任务。村级组织也应加大宣传,将“耕地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群众自觉形成意识,保持对耕地红线的敬畏之心。
整改成效不该简单以图斑消失为准绳,脱离实际的交办和整改是基层治理的绊脚石,甚至会变相衍生形式主义。根据《半月谈》12月21日报道:某企业建设厂房时多占了周边土地,被卫片执法发现后,只拆除违法占地上方的部分屋顶,露出地面,并在相应区域临时种上绿植,“只要从天上看到变绿了,应付了卫星就行”。这种以应付上级卫星拍照为工作目的的方式属实不得人心。执法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积极向上反映实情,及时纠正错误卫星图片。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也要保护群众利益,因地制宜,避免“宁可错改千亩,不可放过一平方”的行为。
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整改的准确性,科学技术还需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一旦图斑反馈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就会出现两种可能,要么因为缺乏整改依据,导致执行者“无法整改”;要么执行者为完成整改任务选择脱离实际来满足图斑的要求,形成“为了达标而整改”。自然资源部门应通过实地调研、向下询问等多种方式去验证土地原始属性,不应过分依赖技术层面的指导。在交办图斑时不应该一刀切,应建立双向反馈通道,精简错误卫片反馈审批流程,避免基层将错就错,甚至无奈整改。
国家政策方针必定利国利民,在落实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倾听民意,寻求两全其美的方法。避免一味奉“纸”整改,双向核实才能实现双赢,既满足实情也顺应民意,既改出成效,也得了民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蕾(宜昌当阳)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