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层出不穷,志愿活动广泛开展,对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区创新治理模式,维护社区建设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志愿服务活动广受社会大众赞誉和尊重的同时,一些活动却走了样,诸如活动开展简单随意,形式内容老套单一,“留影像”“摆拍”等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让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存在“作秀”嫌疑。因此,摆脱只“走形”的窘境,就需要志愿服务从源头上“走心”。
社区志愿者队伍因主题不同,可能存在多个队伍的情况,这就有可能因服务理念不同,沟通不畅导致相互排斥与互不认可,从而导致在社区层面无法实现志愿者力量的整合与志愿服务的协同,暴露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不够规范。随着志愿服务品牌的快速增长,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队伍制度,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信息化工具,加强组织联系与管理。譬如,江夏区纺大经纬社区自成立以来,积极组建“环境整治队”“法律援助服务队”“瑜伽志愿服务队”“乒乓球协会”“文艺舞蹈队”等15支志愿服务团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文化营造、手工制作、居民议事等各类服务,为社区优化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应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定期为辖区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经常化和规范化的培训,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走向正规化、专业化。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群众的需求也在变,但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不变。坚持“社区引导、群众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根据居民所想、所盼,建立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志愿服务品牌,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时效性,同时要精准的感知群众难题、把牢群众诉求、对准群众需求,并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治理等工作,积极创新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与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让志愿服务焕发新生力。譬如,江夏区联尚社区为了解决暑期孩子托管难题,社区将专职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及社区工作者统筹起来,成立了“青少年空间暑假托管班”,每周一至周五提供托管服,得到居民们的广泛支持和欢迎。志愿服务说到底就是社会力量广参与,且服务的内容一定是切实解决群众现实需求,群众满意志愿者干得也有劲儿,是一种良性互动。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尽管志愿服务是以不获得报酬为目的,但定期向志愿者提供工作表现的反馈还是必须的,如证书、奖品或公开感谢活动,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还可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长记录下来,形成近来流行的“时间储蓄卡”“积分兑换卡”等,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激励志愿者,鼓励他们继续参与,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服务。譬如,在江夏纸坊街职中社区就对志愿服务采取积分管理,截至目前,职中社区已累计兑换积分2万多分,兑换物品价值2.5万元,通过“小积分”释放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大作用”。实行“精神+物质”双奖励,可以充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社区志愿服务是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和满足社区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城市化进入当前阶段,社区成为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日常矛盾最集中的单元。当前,基层社区志愿服务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志愿服务形式主义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树立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口碑,同时讲好基层志愿服务暖心故事,在共情共鸣中消除社会大众和舆论对志愿服务的质疑、误解,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纯洁性,从而团结凝聚最广大的发展合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章美玲(武汉江夏区)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