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省社科联网评大赛⑳】东湖评论:文心有寄存风骨,情志深笃共铸魂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3日10:0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时间开始了。当礼堂的钟声庄严敲响 “文化篇”的乐章,我们从未如同今日这样自觉深情地审视自己的文化。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洄而上,无论是充斥理想与激情的80年代社会思潮,代表启蒙与救亡的“五四”文化运动,还是古代以来敦肃宏大的宋明理学、包罗万象的盛唐文化、罢黜百家的汉家儒学……都如走马灯一般不断浮现在我们的记忆里。回溯没有尽头,举目不见终点。文化的地图,远不能用空间来衡量。如果一定要描摹它荣辱浮沉、志在崛起的形状,我们需要一面思想的镜子。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折射出现历史变迁的印记。透过社科的镜像,在广袤的文化原野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在精神高地上,看见社科的温度与厚度。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里,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是工具理性的无声凌驾,是人与自然的日渐疏离,是审美判断的同质单一,是资本逻辑的全面渗透,我们似乎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越来越需要精神的力量来对抗这“无物之阵”。当董宇辉妙语连珠的双语直播赛过了“宝宝们,买买买”的高价营销,当损失惨重的书店顶住了“杜苏芮”的暴雨冲刷而暗自生长,当“国学热”“文创热”掀起了年轻一代的另类“追星”,我们慢慢发现,大众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了消费的欲望,对思想的追寻替代了流量的追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胜过了流行时尚的吸引。人文的关怀抚慰了失落的心灵,也呼唤着精神的富饶。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近年来,湖北社科界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理论宣讲深入基层,积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还是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营造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的浓厚氛围;抑或是着眼高校阵地,打造精神文明系列“大思政课”,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社科,在精神的世界努力燃起一束光,为芸芸众生标定价值判断的另一种尺度,为苍茫人间挥毫生命绽放的另一抹颜色,让我们明白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在众声喧哗中,看见社科的胆魄与定力。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不仅网上原住民以数以万计的强劲势头不断增长,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更是推波助澜,深刻改变着人们所处的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体平台上,不乏“喷子”横行、“键盘侠”当道,当建议沦为吐槽,争论变成争吵,抬杠取代批判,平等的交流和有效的对话似乎成为新的蜀道之难。从朋友圈不断亮起的红点,到APP软件弹出的各种推送,它们都在无形中宣告着一个事实:大众早已被围困在信息镜城之中,徘徊困顿、难辨真假。如何拨云见日廓清网民思想的迷雾?如何求同存异凝聚大众思想共识?且看社科,扬理论之旗,走群众之路,绘同心之圆。面向普通百姓,“是这个理”深入基层,以故事说理的形式,通俗化阐释理论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面向青年学子,我们走进高校,在互动实践中教育引导大学生牢记初心使命,重振新时代的“大学之道”;面向科普受众,我们以“社科普及看湖北”的自信风姿,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社科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理念,为受众带来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社科,拨云于花繁柳茂处,站定于风狂雨骤时,让主流思想一锤定音、深入人心。

在兼收并蓄中,看见社科的活力与创造。深度媒体融合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汇入融合发展的潮流,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才能让思想之声传得更开,理论道路走得更远。变相加为相融,变迎合为融合,变对立为对话,在拥抱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内容为王,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思想深度、价值尺度、理论厚度吸引更多受众,以优质内容赢得持续点赞关注,在“一键三连”中扩大社科影响力。从象牙塔到互联网,“银发知播”戴建业在网课直播间里,为青年受众播下知识的种子。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岳奎院长、杜志章、尹旦萍教授等专家学者从课堂走向荧幕,置身“真理档案馆”,洞开“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是这个理”首创“社科专家下基层,田间地头释理论”的表现形式,将理性思考感性化,抽象思维具象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湖北社科专家成果数据库”,以数字化赋能社科工作,增强社科智库建设新动能,让党和政府与“智囊团”的对话更加便捷,来一场好内容和新技术的“双向奔赴”。社科,在自我革命中期待着下一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在经世济民中,看见社科的风骨与担当。无论是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以来的风云变幻;无论是民族存亡之际,抑或是家国复兴之时,哲学社会科学从未缺席。礼崩乐坏,孔子纵“惶惶如丧家之犬”,仍四处奔走、栖栖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穷兵黩武,孟子养其浩然之气,继起先师志业,将圣王之道一以贯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谗谀蔽壅,屈子虽履忠遭谮、放于草野,仍作《九章》、赋以风谏,虽九死其犹未悔;敌寇入侵,西南联大全体师生于炮火中前行,睹国之孱弱,闻民之哀号,以刚毅坚卓之志存中国文化火种,成“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之绝唱。纵览过往,感佩之余的我们不由庆幸,正是这样的文化血脉,滋养了一代代后世学者,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成就大家名家——无论是湖北21位“荆楚社科名家”独树一帜、博学钻研、成其大者,还是三届“最美社科人”丹心报国、探索求新、成其楷模,先辈们用自己的学术实践向社科工作者们立下一根标杆,告诉我们什么是一生坚守,什么是学无止境!推进新时代的学术繁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意志,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是精神,要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文化追求,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担当。社科,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民之情怀,报国之志向,警喻时人为学当陶铸风骨、澡雪精神。

可惜只这一双眼,看不尽镜中江山。风景这边独好,哲学社会科学不应只是“圈内人”的揽镜自照。被看见,不仅是被认可的希望,更是奋发前行的动力。社科力量,应该被广大群众看见,走出书斋,走向田间;走入基层,走进生活,为平凡日子里默默坚守、努力生活的人们打开思想的窗户,发出他们的声音。社科力量,更应被世界文明所看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在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从这里出发,让世界见证东方文明的精神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鑫(“文安评”团队   湖北省社科信息中心 )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