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截至1月1日20时,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这样的安全成果得益于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坚守岗位,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全力保障安全和稳定。当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应急管理型社会,切实增强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充分为国家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构建起安全屏障。
制度是基石,建立全面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已陆续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并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充分履行职能,譬如福建省针对本省靠海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省内首部海上搜救规章《福建省海上搜寻救助规定》,以此明确海上搜救的工作机制,让海上搜救行动有法可依,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同时制定、明确和完善石油化工企业、城市地铁行业、烟花爆竹行业等特殊行业的应急管理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补偿机制、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以制度为先筑牢应急管理机制之基石,织密安全防护网。
救援是核心,建立多方联动的应急救援队伍。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设立,同年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标志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正式组建,党和政府还针对消防救援队、地震救援队、水灾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和重构,并进一步改革和明确国家各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夯实国家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为应对各种紧急突发状况并实施救援提供强有力的国家队伍保障;要依托企业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尤其是建立大型建设单位等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如建立企业防汛抗旱常备队伍等,同时加强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打造“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可靠的企业救援队伍;要充分调动民间救援力量,无论是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还是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救援中,民间救援队伍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大的辅助救援力量,要重视和扶持民间救援队伍建设,鼓励退伍军人、民兵等积极加入民间救援队伍,壮大民间救援队伍力量,激发民间救援队伍在应急救援中的巨大潜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尤其是新兴技术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能让应急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譬如,佛山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利用物联网、视频识别、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打造“智慧安全佛山”项目,构建起“一平台、三中心、N应用”的城市安全治理新模式,实现对城市安全风险24小时的不间断检测、智能化预警和快速化应急处置。由此可见,高新技术在安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预警更显及时,能更大限度的消除时间“死角”和空间“盲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还有无限的潜力值得探究和挖掘,要加大对安全应急技术研究领域的扶持,加大对其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同时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培养专门的安全应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为构建覆盖城市管理、企业管理乃至街道、社区管理的安全应急技术系统奠定基础,通过“技术一张网”实现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监测与统筹,实现事前有效预防、预警,事中及时处置、救援,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当好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此外,应急管理型社会的构建还需要人人参与、携手共建,国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要扛起各自肩负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主体责任,要在各行各业全面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个人也要不断地加强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树立起全民安全和应急意识,打造“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良性循环的应急生态;应急管理型社会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引领下,以“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应急管理事业,在制度、救援、技术和宣传上持续施策、发力,全面提升全社会应急管理水平,为强国复兴提供坚实的保障,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雅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