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他与世人共享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他与自己共享的理想世界。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运行的逻辑不同,每当它们有所交集时,就遇到了所谓的道德困境。在所有的道德困境中,也许再没有比跟金钱沾边的难题更难解决了。
近日,武汉市民张女士的父亲因为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其父在汉口银行的账户留下39万元的存款,但找不到相关的银行卡和存折。事后,张女士找到汉口银行想取出这笔钱,但银行告诉她,取款人需要证明法定继承人身份。
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严格说来,这样的新闻因过于寻常而失去了真正的认知价值。如果换个角度审视这样的事情,也许就可以获得新的认知价值。这样的角度,就是从道德义务的角度,看看死者存款的道德困境究竟在哪里。
站在储户的角度看,储户的子女要求取出已经不在人世的至亲的存款,这样的诉求符合先天的正义原则,继承人的主张符合道德原则。站在涉事银行的角度看,守土有责,替直接的储户看管好存款是其承担的法律义务,也是其应尽的道德义务,其直接储户要代取走存款,自然要格外慎重。当双方面对面接触时,不同的义务主体各自承担的责任事项不同,各有各的道理造成了所谓的道德困境。
对于这样的道德困境,网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明白:“如果银行让取了,会不会明天又出个新闻着,老人39万存款不翼而飞?”“虽然知道是为了资金安全,但是也太折腾人了。”“法是法,理是理。”“应该找律师咨询然后去公证处开继承公证,拿着公证银行自然就把钱给你了。”“存款可以考虑买个万能账户保险,生前写好受益人。比这个省事多了。”
如果化解死者存款难取的道德困境如此简单,这样的困境本身就不会困扰储户子女和银行,更不该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了。
死者存款难取的根源未必在于银行处置此类事务的程序过于复杂,恐怕得成当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来分析。
家庭成员之间如果足够信任,彼此之间在家庭重大事项方面没有隐瞒,存款信息就不该成为某个人至死不肯公开的秘密。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人有义务及时告知配偶和子女自己的财务信息。把这样的信息透明视作一项义务,除非遭遇车祸或者心梗等突发意外丧命事件,否则家人就有时间解决取出存款的问题。因为家庭道德义务意识淡薄,道德责任在社会最小细胞的缺失,最终把家庭事务延伸到社会层面,拖累了银行机构。
遇到家长意外病故,事后发现在银行有存款却找不到证明材料,继承人要遵循基本的程序正义。按照要求提供代取款的证明材料,也是代取款者的义务。程序繁琐,但这样的繁琐也是因为家庭道德义务缺失在先造成的,这样的繁琐不妨视作应有的道德惩罚吧。没有道德惩罚,当事人取出款项依然没有道德上的进步,他自己身后依然可能给后人造成类似的难题。
作为银行业,也应充分考虑储户意外身亡的存款如何顺利交给法定继承人的问题,对现有的规定进行伦理审查,看看是否真正尊重了储户法定继承人的利益,是否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银行机构把特殊储户的利益放在心上,银行的声誉增加了,自己的发展才不至于存在障碍。
道德意识的缺失,从家庭到社会,造成了形形色色的道德困境。如果我们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中认识到深层问题,社会进步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