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这本书讲述了42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青春故事,他们是401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代表。每篇文章中的不同人物、不同故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人感动不已。一群青春昂扬的年轻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青春与热血熔铸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他们用点点滴滴的奉献,给予我们拼搏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传递爱的火种,一诺20年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康胜美;
舞台剧《牵挂》的演员在演出中受感动,进而成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孙伟、陈丽、孙潇;
三进高原并扎根青藏践行“藏汉一家亲”的吴顺喜;
与学生们相互汲取成才动力,先后担任过“格桑花”赴藏支教团副队长,“雪莲花”赴疆支教团副队长的的尹明慧;
由被服务对象,成长为志愿支教成员的彭思雨、彭思雪;
厚植家国情怀,扎根基层,关爱留守儿童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莘莘学子;
……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奔赴基层一线,克服重重困难,接力支教。他们不仅仅传递知识,还给予留守儿童关爱,为他们打开一扇改变命运之窗 。
情系三峡库区“学生渡”,誓言“求学路上一个不能少”的优秀海事工作人员谭明海;
撒播法治的种子,筑法治基层和反诈铁壁,“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VAL法律志愿服务团;
深入大别山区致力传承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自觉成为践行者和传播者的湖北大学潘飞樊;
……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结合自身工作或专业特点在不同的领域化身为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使者,化身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他们扎根基层,用青春的驼铃摇曳出了朵朵芬芳的小花,这一份份沁人心脾的芬芳所汇聚成的不正是庄子所提倡的“胸怀天下”、孔子所向往的“社会大同”吗?
带去“爱的守护”,“工地建在哪儿,我们就把女童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延伸到哪儿!”的中建三局员工张曦;
从学生时代为边远山区学生娃喝水修窖,到工作后“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的“爱心大哥哥”夏凡;
为困境儿童打开心窗,打造梦想小屋的“朱爸爸、谭妈妈”朱瑞廷、谭顺明;
白衣执甲,不惧艰险,冲锋战“疫”的付鑫;
有温度的“伴飞”,不仅仅是“学业的帮扶”,更是“亲情的陪护”,励志报效祖国,以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的中南民族大学的“小小石榴籽”们;
以社区为阵地开展疫情防控、“希望家园”、垃圾分类、预防电诈的伍家岗微炬社区的“泡面达人”们;
……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无论他们面对多少繁杂,始终坚守着这份“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每一份看似微小的努力和付出,无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从20年前徐本禹一人擎炬的负重前行,到现在一群年轻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下接力“同行”。
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同行”,这是中部与西部的“同行”,这是荆楚青年与祖国的“同行”。
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澎湃的江河,“同行”的事业也已从蹒跚的孩童成长为勃勃生机的青年。
20年弹指一挥间,“同行”的事业正青春,“同行”的事业还需要更多的同路人。期待《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能够感召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共同唱响拼搏奉献的青春之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梦(湖北省团校)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