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4年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重点部署了2024年教育“十大行动”,其中,将“立德树人质量提升行动”摆在首位。前不久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这些重要部署要求,都对高校进一步扛牢扛实兴文化、育新人之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高校社科工作者要深刻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育人功能,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明确定位,努力在为高校学生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中担当作为,不断探求高校兴文育人“最优解”,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思想引导力、精神推动力、文化凝聚力。
聚焦解思想之惑,在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上下真功。高校学生的思想疙瘩在哪里,理论武装就应冲着哪里发力。当今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层次变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思潮碰撞激荡,世界格局不确定性日益增强,也让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对世界的观察中产生了诸多困惑与疑问。高校社科工作者应主动担负培根铸魂的崇高使命,持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为青年学子驱散心中迷雾、消除脑中问号,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科学思维。在内容上注重讲清讲透,既要讲清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理”,也需讲清关乎学生学业研究、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小道理”;既要讲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还需讲透学生普遍关注的考研升学、就业创业、创新创造、衣食住行等现实话题。在方式上注重求新求活,以广受高校学生欢迎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移动客户端平台,开展“互动式”理论宣讲;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沉浸式”实践体验;以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数据信息库,开展“点穴式”效果评价,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学生心田、融入学生信仰。
聚力解精神之忧,在激扬奋发有为“最强正能量”上见真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当下,社会上存在的“躺平”“佛系”“内卷”“摆烂”等不良现象,加剧了高校学生的成长焦虑、干扰了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受此影响产生了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这些情形不得不令人担忧。高校社科工作者应当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开阔眼界,深度挖掘、全面梳理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大学精神等,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工作,同步融入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用向上向善的精神之光照亮学生前行之路。无论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还是伟大抗疫精神、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新时代中国精神;无论是黄大年、李保国等高校教师心有大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还是湖北省历届“最美社科人”丹心向党、扎根沃土的精神品质,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伟力、奋进力量,有助于激励高校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厚植家国情怀、锐意开拓进取。高校社科工作者要当好这些宝贵精神资源的守护者、研究者、弘扬者,教育引导学生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拼搏奋斗,努力展现青年一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聚势解文化之渴,在凝聚价值共识“最大公约数”上用真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各高校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着力培育学生的强国志、民族魂、报国情,开创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北京大学深化党史文化研究,成立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开设高质量“四史”课程,促进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政法大学深入研究“民惟邦本”“明德慎罚”等优秀法律传统,充分吸收体现民族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动法学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山东大学大力推进“尼山学堂”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面向学生打造“德性为先、国学为重”特色育人体系,以儒家文化润泽学生心灵。高校社科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着眼满足学生文化上的渴求、价值上的追求,守正创新用好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用情用力营造直抵心灵的文化环境,精心精细打磨以文化人的特色品牌,引领广大学生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在“如入芝兰之室”中长志气、强骨气、壮底气,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升腾中国气象的火热实践中贡献智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凯彬(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湖北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