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从 “黎族故事”看海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7日20:2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2024年 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如是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体现了新时代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标志着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海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地,自2018年起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了新的篇章。

海南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共同构成了海南省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在省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数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人口最多。根据考古发现,黎族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已经在海南岛安家落户,拥有深远且持久的历史。自秦汉以前,汉族人口便开始进入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从事商业、农业和渔业生产,与黎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海南岛,标志着海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开端。宋朝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因各种原因踏上海南岛,同黎族与其他各族先民进一步携手共同开发这片富饶的土地,为海南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移民潮流的推动下,海南岛的生产力水平如同破土的嫩芽,不断攀升新的高度。农业与手工业在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丰收的赞歌。海南各族人民以物易物,商品交易络绎不绝,不仅繁荣了市场,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这种和睦共处、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也为海南岛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代文学巨匠苏轼,曾被贬谪至海南儋州,在这段岁月里,苏轼以卓越的才华和乐观的心态,点亮了这片边陲之地的文化星空。他开坛讲学,传播儒家智慧,启迪民智,促进了海南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苏轼的诗词以豁达的笔触,深情描绘了海南的风土人情,成为当地民众心灵的慰藉和文化的瑰宝,这一点从其《别海南黎民表》《纵笔》等诗作中可见一斑。同时,他积极投身经济生活,推广农耕技术,繁荣商业,进一步拉近了海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苏轼的海南之行,不仅催生了当地文化的绚丽绽放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他的诗词如清泉流淌,思想如炬火照耀,精神如松柏常青,一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来人。苏轼的踏足,让海南蜕变为文化交汇的璀璨之都,得以昂首迈进“遥从海外数中原”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华文化版图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而宋末元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的经历,则更为生动地反映了黎族与汉族悠久的亲密关系。黄道婆在年幼时就漂泊至崖州,在黎族地区居住了长达四十年之久,并从黎族妇女那里学习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之后,黄道婆带着这些宝贵的纺织技艺返回了故乡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不仅将所学传授给当地妇女,还进行技术革新,发明了手摇搅车、粗弦大弓和当时极为先进的脚踏纺车,极大地提升了纺织工作的效率。她巧妙地将黎族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与当地的丝织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了图案精美、色彩斑斓的被褥、巾带等物品,深受人们喜爱,推动了中国纺织技术的又一次飞跃。这些纺织工艺品不仅是黎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海南岛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南印记;黄道婆的贡献也不仅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各民族深厚情谊的见证,共同书写了海南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今天,这样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与传承,为更多的中华儿女所知晓。海南省歌舞团成功创作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取得优异成就;以追溯海南黎族祖先发源、发展的故事传奇为内容的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展现了海南黎族艺术精华。新时代以来,海南省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正如海南省歌舞团于2018年海南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文艺晚会上呈现的作品《美好新海南》一样,海南省正以全省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面貌,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事业。

新时代的海南省在党的民族工作方面也采取了更多的具体做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建设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支持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海南“三月三”国际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了全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方式,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县市层面,好的做法更是层出不穷。如海口市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通过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让各族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团结的力量;三亚市开展“民族心连心”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民族歌舞、民俗体验等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欣赏与融合;儋州市依托“民族团结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定安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不断让海南民族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这些活动如一道道彩虹,连接着海南各族人民的心,共同绘制出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进行考察,同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水满乡毛纳村是五指山市的一个黎族村寨,作为黎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该村进行调研,细致参观黎族村民家中状况,亲自动手参与炒茶,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充分体现对于黎族人民生活情况的关心与重视。村民们跳起竹竿舞以表对于远方客人的欢迎,习近平总书记沿长廊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亲切地表示很高兴来看望黎族乡亲们,看到黎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感到十分欣慰。水满乡毛纳村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五指山大叶茶”等特色产业,在农村党员的带领下,以“茶叶”掀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走出了一条茶飘香、景怡人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更展示了新时代下,黎族人民发动自身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伟业与伟大中国梦的贡献。

无限春风来海上,卷起杨花似雪花。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团结奋斗、扬帆征程”为主题,将于海南省三亚市举办。此次运动会的吉祥物是一只佩戴着AI智能眼镜的海精灵,名为“吉贝”。“吉贝”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中的 “厥篚织贝”和苏东坡诗句中的“遗我吉贝衣,海风令夕寒”,在这里特指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黎锦”即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充分显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才能和艺术造诣。这一巧思将海南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其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气神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吉贝”佩戴的AI智能眼镜巧妙地映射出海南自贸港的标志,这不仅是对海南独特地位的展示,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新时代海南省的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古往今来,海南省各族人民携手共建岛业、团结与共、守望相助,早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在实践之内,刻印在血脉之中。各族人民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交”局面,更激励着我辈青年坚信中华民族各族人民血脉相连、相依相存的天赋命运,更应当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更应当坚决同一切出卖民族利益、搞分裂的顽固分子作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携手共进,共创辉煌。中华青年,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身体力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致力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韩佳璇(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定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特邀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本科生,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评论”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朱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定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