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检察日报3月6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说:“希望检察机关能进一步发挥民事检察职能,切实推动案件有效规范执行,高质效办好每一起民事执行监督案件。”民事执行监督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畅通这“最后一公里”之路,让“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事关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能否真正得以实现。
“执行难”很长时间是不可言说的“痛点”,部分当事人虽取得胜诉的法律文书,但由于执行不了,出现打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尴尬”局面。执行不能,不仅让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更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信力。
替弱者发声,用实绩说话。不久前,最高检印发了一批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典型案例,农民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系着全社会的目光,依靠法治力量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改善社会民生,既是检察机关本职所在,也是回应群众期盼,聚焦老百姓关注的烦心事闹心事。同时,发挥检察建议作用,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着眼于数量,更看重办案质量,办理一批具有引领价值的典型执行案例,实现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办理一起,辐射一片”的良好效应。
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从最高检“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自上而下”的带动各级检察机关主动履职,各地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宜昌检察开展小标的额的终本执行案件监督专项;阳新县院目光聚焦在涉市场主体执行案件……以点带面,从“小切口”破题办好民生实事。延伸履职,推动执行监督走深走实,对确实执行不能,被害人家庭因此陷入困难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进行司法救助,这既是能动履职,也是对执法公正的有力维护。
信息技术赋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受限于数据获取渠道窄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往检察机关摸排执行线索和调取材料时,更多依靠人工,效率低的的同时被动化,而民事执行监督效能与数据规模大小密切相关,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检察监督充分发挥效能插上科技翅膀。根据湖北省检察院1月份公布的2023年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十佳模型和优秀模型名单,各地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了违规注销工商登记、民事财产保全、未成年人抚养费追索等模型。让数据多跑路,扩大监督线索来源,激发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
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李雪平代表的声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只有切实担负起法律职责,守好执行这最后一道藩篱,以实效回应群众期待,才能让老百姓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涛(宜都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