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网络热词,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所谓“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新”在科技创新。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力出现的新质态,明确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发展既是科技本身的蝶变创新,更是以科技来创新生产。可以说,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旧生产力体系的逐步瓦解和新生产力体系的孕育成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在科技创新,要突出“以新促质”,闯过引领、整合、转化三关。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创新密集的时代已然来临,谁能率先取得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赢得未来发展新优势和战略主动权。实质上,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譬如,武汉市开年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二十条”,上线“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凝聚起全社会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也正因坚持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战略,武汉持续做好创新大文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一步迸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书写了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协调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起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创格局,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协同发力、共同攻关。一方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释放政府在重大科技攻关中的引导和支撑效能,长期持续投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夯实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根基。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产业的科技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科研成果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化。第一阶段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和运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阶段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更多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运博(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