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层理论宣讲是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奋斗目标。数字化时代,社科工作者做好基层理论宣讲,打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一公里,需主动求变,坚持勤业精业、涵养广博深厚学识,打牢数字化时代 “传声筒”扎实功底;也需积极应变,坚持“用户思维”、着力提高数字素养,创新宣讲方式方法,发出基层理论宣讲“最强音”。
主动求变:坚持勤业精业、涵养广博深厚学识,打牢数字化时代 “传声筒”扎实功底
社科工作者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既是直面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的有效形式,更是社科工作者践行职责使命的重要途径。社科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理解、领悟的有多深刻、宣讲就有多生动,老百姓对理论和政策的接纳就有多顺利、理解就有多透彻。进入21世纪,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赋能,“一图胜千言,一频胜万语”的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打破信息时空限制和阶级壁垒的同时,更直接改写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肢解着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播的定式。伴随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大关,人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特定知识、了解具体事物变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社科工作者开展基层理论宣讲,讲得“准不准”、讲得“全不全”、讲得“深不深”、讲得“透不透”、讲得“好不好”,受众都能及时通过多种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因此,做好数字化时代基层理论宣讲,社科工作者应主动求变,涵养广博深厚学识,打牢坚实理论功底。
一方面,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等内容弄清楚、研究深、阐释透,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行家里手。既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原则认识、理解到位,又要对每一创新成果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结论全面学习、认真研究、深入分析、重点阐释。端正学习的态度,杜绝“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养成对原文逐字逐句研机析理、如琢如磨的学习习惯,“做标记”“写感悟”“留心得”应成为个人自学的“标配”,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原著原义;加大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力度,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的过程中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也要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连情社义等领域,打破数字化时代“信息茧房”桎梏,成为知识储备丰富的“杂家”。正如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一样,基层理论宣讲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只讲“理论”,一场精彩的理论宣讲必须既“言之有理”又“言之有物”。“言之有物”的要求使我们必须依托世情、国情、党情、“地”情、人情等内容使系统、“枯燥”的理论生动、鲜活,这需要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但不轻易被数字定义和限制,主动积极涉猎自己不善长、不感兴趣、不经常使用的知识盲区,使自己周身“数据”也能“遥看满山花开”。
积极应变:坚持“用户思维”、着力提高数字素养,创新宣讲方式方法,发出基层理论宣讲“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数字化时代,基层理论宣讲不仅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且还深深受到海量信息冲击和受众偏好、习惯的影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要求,当下,中国10.79亿人在网上、超10亿人在刷短视频,社科工作者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就不得不从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着手,坚持从数字化时代受众的偏好和习惯出发,不断实现宣讲方法、方法的创新,切实增强基层理论宣讲质效。
一方面,加强学习、提高数字素养与能力,提高运用新媒体阵地的能力。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对于社科工作者而言,就是要通过强化社科工作者数字化意识,激发其数字素养提升内驱力、增强其数字素养发展紧迫感和自觉性;同时,利用现有的从国家到地方的数字化基建平台,通过构建社科工作者数字能力提升所需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显著数字化培训新体系,不断提高社科工作者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能力与水平,让数字技术服务于基层理论宣讲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坚持“用户思维”、着力宣讲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宣讲质效。理论宣讲是说服人的工作,要想说服人,就要了解群众所需、所好,用群众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叙事说理”,使宣讲内容能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关照群众利益,指导群众实践。数字化时代,社科规划工作者不仅要“下地”,深入堂前屋后、田间山林开展实际调研,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困;更要“上线”,于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播客等渠道发现民意群情的痛点、堵点、难点,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针对性;还要勤于“动脚”、善于“动嘴”、巧于“动手”,通过社科工作者走进直播间、社科工作者“画像”、录视频、随手拍、微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让党的声音“全时空陪伴”在人民群众身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祖琴(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