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热议的焦点。此现象不仅展示了广大民众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期待,更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它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堆砌,而是将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融入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深水区”,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低增长困境。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创新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在这场危机并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谁能够率先掌握那些具有颠覆性的关键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战略主动权。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未来科技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创、新、质、优”为着力点,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我国已逐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须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在规律的精确把握。我们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创新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诞生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要积极培育并壮大新兴产业,前瞻性地布局和建设未来产业,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为预防盲目跟风与泡沫化现象,我们必须摒弃“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坚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策略。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科研条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新”提“质”,以“质”促“新”,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跃升进程,应聚焦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涵盖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经济大省的辐射带动力等内容,这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和特点,明确其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应深化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视,致力于构建一支具备卓越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团队。通过聚焦关键创新项目,同步强化人才支撑体系、优化人才导向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在此过程中,必须坚决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拥有稳定而强大的人才基础。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进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革,共同绘制一幅充满活力、富于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经济新版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中军(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