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载人航天、芯片制造、量子通信、深海探测、重型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巨大飞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推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向上攀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由科技创新催生出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科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事实证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下足功夫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是一条通往希望大门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抢占科技自主创新“制高点”。一方面,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调度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卡脖子”领域“集结”,全力以赴克难攻关,不断冲破现有科学技术的壁垒和制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引导科技企业理性投入和有序发展,避免不顾客观规律,没有充分调研就开始“一招鲜吃遍天”似的大干快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意竞争,确保科技创新始终稳定在良性循环轨道。
同时,要全力培育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的强强联合,不断拓展“用”的深度和广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牢固树立“抱团取暖”的生存之道,全面集聚自身在资金、平台和技术上面的优势,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合作攻关等方式,全面激发人才的潜力。同时,要合力扫除人才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技术支持、学习培训上面临的障碍和关口,让人才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领域内的科技创新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支撑。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合力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兴科技,既不能“舍本逐末”,只顾求新而丢掉传统产业的根基,也不能固步自封,妄图凭借主观意向的“闭门造车”,达到“出门合辙”的效果。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在传统产业更新迭代的基础上,不断丢弃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生产力,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同时要坚持走出去,敢于与世界先进科技“同台共舞”,不断深化国家和地区之间科技交流、碰撞、学习、合作的步伐,全面提升和补齐自身短板和不足,早日打拼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融合重要章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汇聚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谨(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