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底塑形的关键时期,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只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系统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联系紧密。思政课教师要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五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一批政治性强、专业性高、爱岗敬业、躬耕教坛的思政课优秀教师,以及一批颇具心灵震撼力、思想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政“金课”。截至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达到14.5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1.3万人。中小学(含中职)思政课教师从五年前的62.7万增加至73.2万。
办好思政课,要注重实践性。现实中,有些思政课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应付差事;有些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知识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要善用鲜活资源启迪心智。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是促进思政课发挥感召作用的前提。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学校里的“思政大课堂”走向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工厂车间、居民小区、田间地头等“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并通过数字赋能,打造“云端上的思政课”;通过现场分享、深入交流、动情讲述、热烈互动等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课堂形式,引导学生更直接地感悟伟大思想的实践伟力。譬如,沙洋县实验初中将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学校“雅信教育”校园文化各类活动之中,坚定师生理想信念。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最新的时政新闻、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科技成就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文化自信。沙洋县汉上实验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现场实景,让学生感受到近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并为祖国而努力学习。邀请行业精英、企业家、劳动模范等“编外思政课老师”进课堂,以自身经历鼓舞“强国一代”矢志追梦。通过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劳动实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素养。
思政课作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要将理论知识与身边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用活生生的现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激发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从“燃灯校长”张桂梅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命运,到时代楷模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绿色奇迹”的三代务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一个又一个故事勾连起奋斗与收获的深层联系,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成为思政课最生动的现实素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唯有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不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才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