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耕好“无形良田”,端稳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5日12:1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考察调研时,来到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求“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粮食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就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随着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节粮减损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粮食收获、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仍然“紧”得不够,“跑冒滴漏”触目惊心。据公开数据,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相当于3.8亿人1年的食物消费量。2023年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如果全国粮食各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到3个百分点,可减少粮食损失1100亿斤。把“紧”粮食全链条、各环节关口,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节粮减损势必要做好耕地文章。一方面,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上做到“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另一面,要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同时,还要抓好“田间”管理,在种植、收获环节有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粮食种植生产从粗放向精细转型,最大限度发挥耕地效能,减少闲置撂荒和损失浪费。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有余”,落实“紧”的理念,还须做好“收储协同”文章。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按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至2%以内。各级国有粮库在综合利用“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基础上,正加快推进控温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转化运用,全国粮食仓储正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跃进。

长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粮食消费导向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食不厌精”的消费追求致使粮食“过度加工”。有的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喜好,过度追求“白细美”,100斤稻谷往往只能加工出30斤左右精米。因为过度加工,全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造成极大浪费。落实“紧”的理念,就是要进一步开展爱粮节粮、适度加工、合理消费宣传教育,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同时按照保安全、保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耕地就那么多,潜力就那么大,在粮食问题上不可能长期出现高枕无忧的局面”,节粮减损、人人有责!无论是粮食生产者、管理者还是消费者,都应树牢“习惯过紧日子”思想,携起手来、共同耕好全链条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有成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爱华(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