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涉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愈演愈烈,对当地农村家庭建设和基层社会稳定均产生明显冲击。
在这篇报道中,有人因结婚费用太高,从二十四五岁开始相亲到三十出头仍未找到合适对象结婚;有人给“不在乎经济条件”的“女网友”买东西转账花了8万多,最后联系不上对方;有人因“五个九万九”“五金”“一钻”等费用名目感慨“哪里都要花钱”“娶媳妇太难”......据调研报告显示,总体来看,四成以上的村庄和农户认为本地存在严重程度不同的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且中部省份相较于东、西部地区而言,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呈现出东、西、中地区难度递增的趋势。
不同于那些生活在城市可能会主动选择晚结婚甚至不结婚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往往有着较强的成家意愿。然而,由于部分农村地区适婚男女数量不均衡,攀比和从众心理催生的高昂结婚经济成本,导致农村大龄青年的婚配难题已越来越突出。在一些地方,彩礼能给多少、县城有没有买房买车等这些外在的“硬性”条件,甚至已成为评判一个农村大龄男青年能不能找到结婚对象的关键。婚配问题不仅成为农村大龄男青年自身的“难题”,也是一些父母和整个家庭悬而未决的“心病”。那些家庭条件不够好、自身工资也不太高的普通人,哪怕人品不错也追求上进,也只能“望婚兴叹”。
当婚配难题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其影响的可能早已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家庭,对基层社会稳定产生的冲击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彩礼水涨船高、花钱名目繁多、娶媳妇越来越难等这些表象的背后,根本还是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包括受索取抚养费和劳动力输出补偿费的传统观念影响,叠加农村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下好攀比、好面子等心理。因此,解决部分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推进移风易俗是“治标治本”之策。
试想,如果一个村乃至一个地区都倡导文明新风,对高彩礼的陈规陋习嗤之以鼻,将高额彩礼甚至天价彩礼视为“有面子”的心理自然没有了生存土壤。男女青年也能够摆脱沉重物质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相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去选择恋爱交友的对象,去关注对方是否善良、正直、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等等这些真正与婚姻幸福、人生幸福有关的品质,而不是彩礼、房子、车子这些锦上添花的物质条件。倘若风气足够开明,在农村也允许越来越多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结婚与否、生育与否不再是评判一个人的必要标准,那么农村的未婚男性也就能多一些自由、多一些选择。
当然,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推进移风易俗也并非易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文、法治、良俗等各个方面持续因势利导、涵养人心。2021年民政部先后推出两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探索婚俗新风尚;浙江省出台《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已分两批确定37个县(市、区)为婚俗改革实验县(市、区),推进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不断深入人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开篇便明令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传递出理性看待彩礼、弘扬健康婚俗的法治精神,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近日江西一地甚至将“零彩礼”“低彩礼”与子女优先入学挂钩,这一举措虽在教育的公平性上尚存异议,但其所显示出的婚俗改革决心也不失为对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值得点赞。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推进移风易俗的大背景下,乐见更多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从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改革试点、完善村规村约、弘扬法治精神等各个方面下功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争取支持、强化认同,逐步破解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让乡风文明之花开放在农村的广袤天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小草(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