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江西农村彩礼涨到50万元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该报道指出,部分农村地区适婚男女数量不均衡,攀比和从众心理催生高昂结婚经济成本,导致大龄男青年婚配难题愈演愈烈。
作为一种习俗,“彩礼”由来已久,从本质而言,“彩礼”是父母给予新组建小家庭的经济扶持,寓意是美好的。然而,受奢侈攀比之风影响,农村结婚彩礼习俗日渐变味,彩礼逐渐演变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不管家庭是否承受得起,都要大操大办。金银首饰只是起步,新房、新车“缺一不可”,甚至出现“天价彩礼”的现象。比如,张口就要“一动不动”(汽车和房子),或者“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和一大片50元)。婚礼变成了买和卖,爱情够不够,彩礼来衡量,“不敢娶”、“娶不起”一度成为新一代青年的真实写照。
从全国来看,天价彩礼已经很普遍,在江西农村地区仅结婚要的彩礼就从30万元左右涨到了50万元左右,山东菏泽彩礼越来越高,名目越来越多,“仨八万”“三十二万”“五个九万九”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将彩礼视为衡量爱情和婚姻的“筹码”,甚至形成明码标价的地域“行情”。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许多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动辄数十万的彩礼对于多数农民家庭而言,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一场婚礼让更多家庭“望而兴叹”,彩礼已经脱离“礼”的轨道,成为农村男女婚姻的拦路虎。
“天价彩礼”缘何“疯狂”?劫老济小、相互攀比、观念陈旧...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彩礼乱像。高额的彩礼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扭曲的婚姻观念,折射的是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扭曲的“彩礼观”,不仅违背了婚姻的本意,也给部分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天价彩礼的泛滥,不仅助长了少数地方“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也给男女双方埋下了矛盾纠纷的导火索,不利于家庭和谐稳定。
彩礼不能成为婚姻的负担,婚姻也不能靠彩礼来“成全”。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提出治理高额彩礼问题;民政部门共确定32个国家级、近1400个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推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加快修订村规民约对彩礼“限高”。此外,不少地方为遏制“天价彩礼”,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山东、四川、黑龙江等多地推进婚俗改革,探索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指导性规章制度,借助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公布彩礼、随礼等倡导性标准,努力推动“天价彩礼”降温。
推进移风易俗,不是要“一刀切”地否定传统习俗及其社会功能,而是要改变“讲排场比阔气”的盲目攀比之风、庸俗低俗之气。抵制“天价彩礼”,仅靠一纸命令,很难一步到位,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上“破冰”。一方面,要积极树立健康的婚俗新风,宣传敢于打破“陈规”、向“天价彩礼”说不的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实施“零彩礼”奖励机制,激发农村移风易俗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行业规范,把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挥乡村“法律明白人”“一村一法律顾问”等作用,预防化解涉彩礼等纠纷,依法倡导健康婚俗。
婚姻固本索源是“爱”,彩礼归根结底是“礼”。遏制高额彩礼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摒弃天价“彩礼”,合力推动“彩礼”向“礼”的轨道回归,才能形成健康的新时代婚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岚岚(宜昌市秭归县农业农村局)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