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网络中国节·清明】东湖评论:清明时节,传承与缅怀共融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4日08:1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又是一年清明节,节日是时间的坐标,标注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精神内涵。中国人历来最重家国情怀,扫墓祭祀与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两大礼俗主题,这种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是对整个民族文化根脉的追溯和尊重。

扫墓祭祀,是清明节最为核心的活动。“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故乡,来到祖先的墓地前,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对家族历史进行回顾;人们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国防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记忆被细细勾连,国家的历史被反复诉说,这是一个精神薪火相传,信仰生生不息的过程,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

除了扫墓祭祀,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欣赏春天的美景。清明节扫墓祭祀往往在郊外进行,所以往往把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缅怀先辈、慎终追远,又放松身心、增进感情。毕竟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感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清明节所倡导的精神内涵之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在千百年历史传承中遗留形成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清明节不仅仅是一种“寻根文化”,把今天和过去、现代与历史连接起来,而且也是一个提醒我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同时,清明节还是一种“春耕文化”。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就生动反映了清明是一年之中耕耘播种期盼秋收的文化内核。

当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方面,清明节总会让人们想到了浓浓的“烟火味”,一些地方在扫墓过程中还是存在过度消费、破坏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传统的扫墓习俗在一些地区正逐渐淡化,一些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现象提示我们,需要在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教育部门可以将清明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纳入教学内容,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清明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精神实质,从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并获得文化精神上的熏陶。其次,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的纪录片、专题节目或者发起线上话题讨论,提高公众对清明节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第三,加强监管力度,引导人们文明过节,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清明节的活动形式。

春暖花开,清明节至,一同走进历史的长河,过一个有文明、有味道的节日,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份深厚的文化情感,把缅怀与传承共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不懈奋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艾长征(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