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前基层的担子压力越来越重,群众的期待需求越来越高,基层治理的难度挑战也越来越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基层工作的特点和现状,更折射出基层干部的不易与艰辛。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减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底盘”,从而强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解好基层“减负题”,“+-×÷”法并用,不啻为关键一招。
积极用“+”法,支持得多一点。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干好基层治理的“瓷器活”,就要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基层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金刚钻”。切实加大对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编制、政策等资源的倾斜力度,廓清体制障碍,为底层干部抓基层治理尽可能提供更好条件。多关心基层工作,进一步明晰权责,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多关怀基层干部,尽可能多地考量基层干部职业规划路径和晋升空间,抬高干部成长的“天花板”,激发建功基层的热情和动力。
果断做“-”法,心气搞顺一点。提高基层调研实效,要多与基层“同坐一条板凳”“围坐一张桌子”,少些“官本位”,切实找准基层的痛点、难点、堵点。想基层之所想,少点颐指气使,切忌盲目添乱。让基层干部少一些赶进度、做台账、爬格子,动辄下载推广、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点赞转发当休矣,消解一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考题”更合理、评分更科学、问责更谨慎,切莫让基层心生怨气,流汗又流泪。而是尽可能顺心顺气,凝心聚力推动基层发展。
大胆算“×”法,环境需好一点。要在营造良好基层建设环境氛围上下功夫、做文章,多措并举,齐头并进,借势造势。基层工作本就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特点,是社会主义鲜活实践的“最一线”,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和差错。大力倡导“容错试错”机制,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积极构建鼓励探索、包容创新的工作架构,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能担当蔚然成风,为担当者担当,为敢为者撑腰,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轻装上阵,努力在基层营造一种“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良好氛围。
坚决作“÷”法,干扰要少一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等具体内容要求。上级部门应多站在基层视角想问题、作决策,想办法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腾出手来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忌“一竿子插到底”,更不能“越俎代庖”。应当统筹规范检查考核事项,认真纠治“泛中心”“无差别”“走过场”“叠加式”检查考核,减少频次和总量。更大范围内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
勤耕不辍,履践致远。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为基层减负才能落地见效,基层才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办事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勇(武汉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