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也为宜昌瞄定“世界级”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抓手。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不同于粗放的资源投入型生产力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要求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是对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作为“宜荆荆”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宜昌一直行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不论是已建成新能源电池产能70GWh,还是智算总规模1605P实现全省第一,抑或是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投入运营,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首航,无一不彰显了宜昌这座“来电之城”秉承新理念、聚焦新业态、激发新动能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蓄势待发、向“新”求“变”的宜昌,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级山水资源、世界级文化资源、世界级电力资源、世界级生物资源,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擦亮“世界级”宜昌名片,是新形势下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关键在于三个“量”。
向新而行,用好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求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的全过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要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一直以来,宜昌聚焦产业创新,新增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构筑起“以三峡试验室建设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的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推进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多“链”合一,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譬如,宜昌出台的科技创新“23条”新政、“1+4”人才新政等为集聚科创人才、激发科创动能保驾护航。
向智而进,释放数字赋能的“最大增量”。当前,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日益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迭代,数字经济成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与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要以“智”增“质”,借智赋能,主动融入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新蓝海,推动数字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着力构建区域性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要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宜昌积极探索“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的发展路径,“一区三园”大数据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向绿而歌,激活生态变现的“资源存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依赖传统能源消耗和污染自然环境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是高质量的增长,更不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社会形态。因此,要坚持逐“绿”而行,向“绿”而兴,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绿色化转型。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规范重点行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的绿色产业集群。譬如,宜昌聚焦“电化长江”,积极抢占绿色船舶新赛道,又推动传统化工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裂变升级,深刻践行着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最亮底色。
回望过去,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难题,从“伤筋动骨”实现“脱胎换骨”;展望未来,“立规之地”的宜昌更要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宜昌一域之光为湖北全局添彩。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歌,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我们坚信未来的宜昌定是举世瞩目的来电之城、魅力之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方海燕(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聂家河镇)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