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南川区有社区发布通知称,居民办结婚酒需提前十天向居委会提交书面申请;除结婚酒、丧事以外的酒席一律禁止滥办;对不听劝者,当地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对其开展联合执法。此举旨在遏制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然而,这一看似合理的治理措施,却引发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质疑。
“婚丧办酒必须报备”“餐饮企业在接单时检查酒席是否经过审核”等系列做法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更是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引发群众的不满也是正常。值得欣慰的是,重庆市南川区文明办已经指导相关街道社区立即停止了这一不当做法,表明当地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以纠正,虽然起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其出发点和目标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这一事件的背后,也反映出社区治理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一禁了之简单来看是下猛药,但背后却多多少少隐藏着无可奈何,移风易俗是久久为功的事儿,习俗之所以有存在的土壤,自然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办酒席宴请亲友本是表达喜悦和增进情谊的传统方式,然而近年来乱办滥办宴席之风愈演愈烈,广受礼金、大讲排场、铺张浪费,将亲朋好友间正常的情感表达扭曲成了“人情债”,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如何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居民改革宴席礼俗,向着更加节俭、环保、文明的方向转变,成为了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9年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对文明乡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时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区域风俗习惯,充分考虑群众接受程度,不搞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但是,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确保政策既能落地生根,又不会引发民众的过度反弹,这无疑考验着实施者的智慧。
移风易俗重在“移”和“易”,不仅要移除陈规陋习,还要易之以文明习俗。一味地禁和堵容易引起群众反感,毕竟乡亲们的情感表达需要载体,乡亲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仪式感。因此,各地要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创造一些群众易于接受的新民俗。比如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建立“移风易俗共富基金”,将节俭办酒的资金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甘肃省合水县将婚嫁彩礼“限高”纳入“村规民约”,举办集体婚礼正成为当地青年的婚姻新风尚。
同时要突出自治,通过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加强正向引导,对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廖家村就通过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选有威望、有影响力的老党员、乡贤、道德模范等人士任理事长和理事,使村民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南川区的这次风波,或许正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整个社会都关注和参与到移风易俗工作中来,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机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沙(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