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大学生网评大赛】反思“家长文学”,让爱回归理性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4日22:1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期网络兴起了一种“家长文学”,虽然只是偶然玩梗的产物,但也揭示了事实背后的真相,值得探析它描绘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图景。当“家长文学”成为一种“玩梗”娱乐的方式时,其映射出的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从“老师,我家孩子为什么坐在最后面”,到“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拍照只有半张脸”,再到“老师,为什么不提醒我们家孩子多喝水”,种种过度期待的背后,是家长无处安放的焦虑。2019年,曾有机构做过一份成长焦虑白皮书,91.5%的中国父母为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中青报的一份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将焦虑归因于攀比心理重,64.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目前尚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相关数据,但叠加疫情对孩子学习、健康造成的影响,家长焦虑心理会有所好转还是持续恶化,答案不言而喻。

“过度保护”是家长自以为的“爱”的表达,是非理性的,在对教师工作和学校教学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损孩子的成长。

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上心,给予最细致的照顾,但在集体环境中,老师的注意力注定是有限的。在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地完成一天的教学工作后,却看见家长在群里因为琐事而“兴师问罪”,这会极大地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也因家长的过度关心而如履薄冰,一如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是学校害怕为学生安全问题担责的无奈之举,但这一举措显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从小被父母视为“易碎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不到历练,心态极易变得脆弱,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可能会无法应对职业生活带来的挫折与挑战。

“家长文学”的风靡,固然包含许多跟风之举,但客观上,也将许多人未曾察觉的一面暴露在公众面前,促使家长们反思自己先前荒诞的行为,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表达“爱”的方式——过度保护绝非适合之举,孩子亲历风雨才能茁壮成长。除此之外,为了健全孩子的身心,还需要鼓励学校转变理念,增强家校沟通,二者共同探讨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不束缚正常的教育环境,又能让孩子的成长中充满爱与温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安宜(武汉大学)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