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插上创新的翅膀,让非遗文化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9日09:2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宁夏固原首届全国社火大赛在隆德举行,吸引来自甘肃、福建、陕西等地的14支队伍前来参赛。隆德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0多万人亲临现场沉浸式欣赏社火展演,还有超过1000万名国内外网友在线观看社火大赛,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因道路结冰而无法抵达现场一饱眼福的遗憾。借助隆德县社火表演的火爆人气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文化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让非遗焕新。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在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主要诞生于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存续发展,特别是如何深度融入当代人生活、持续注入时代活力,从而实现代代相继、生生不息,显然是具有普遍性且急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束之高阁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非遗文化在创新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崭新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并“火起来”,远离消亡、失传的危机,从而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

搭建资源融合的对接平台。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除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外,政府在扶持和保护非遗项目中,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富含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传承价值的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文化富矿”仍受穷,让地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进程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政府要牵头成立非遗传承项目对接平台,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推动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非遗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在传统节日节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举办非遗项目展演、非遗创意市集、非遗创意产品大赛以及各类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非遗,认识到非遗的现代价值,扩大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推动非遗文化的跨界合作。积极寻找本地非遗文化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文化积极融入当下日常生活,打通非遗文化与其他产业的互通联动的渠道,让非遗文化在保持原生态本色的同时,充分彰显时代价值、经济价值。要发掘非遗文化IP,开展“非遗+就业”“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餐饮”等跨界、跨域、跨业创新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构建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有机融合,提升非遗文化的品质和创作水准,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非遗技艺“潮”起来,让非遗文化火热“出圈”,切实满足广大群众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数字敦煌”项目让网友在线上观看精美的洞窟壁画,《昆曲涅槃》让网友透过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唐宫夜宴》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带观众领略大唐盛世之美,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创新人才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要增强年轻人的非遗传承认知和文化创新意识。政府要重点扶持职业院校的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优化非遗教育课程设计,拓展非遗传承创新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一些非遗传承发展面临传承人老化、接续乏力的困境。因此,非遗传承人要持续激发青年技术人才的活力和动力,要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其中,破除“技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制约,带徒授艺开展“传帮带”,手把手教授工艺制造和文化创作,做好拿手绝活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让他们潜心学艺,成长为工匠和大师。努力打造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非遗人才,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与默默坚守中传递非遗火种,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传承、传播与普及,只有不断创新,让它们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被更多人看见、感知和喜爱,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才能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秀丽(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