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推进文物保护三维度,构筑文化传承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4日09:0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既是对深厚传统文化的赓续,又是对文化传扬的持久发力和变革创新的全面要求。具体而言,应保尽保,要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关系,深度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做好研究性保护和科技性保护。传承创新,打造多样化的文化遗产消费点,与时俱进给文化遗产新赋能。融入生活,丰富文化遗产传播渠道,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应保尽保、传承创新、融入生活”多维度一体推进,构筑文化传承新高地。

应保尽保,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新高度。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遗留下众多历史载体,如古城墙、老建筑、历史名城、军事要塞、水利工程遗址等,这些都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更新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需要探索出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的新模式。如利用红色遗址建设学校弘扬革命文化、利用历史建筑拓展公益设施提高利用效能、利用历史名城作为创意中心开展特色经营、利用军事要塞发展旅游景区观光村落等。这些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通过系统的规划,不仅能够应保尽保,保护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能为城市留下文化的魂,踏实地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传承创新,提升文化文创出圈新热度。在文化文创为核心的引领下,历史与时代潮流的结合让“文创”成为时尚焦点。文创和文旅被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个性消费和网络科技推向了最前台。传承创新,既要深化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还得强化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马踏飞燕玩偶、西湖十景团扇、北京故宫日历、各式文创雪糕等,这些“出圈”的文创产品,准确把握了文化的内涵,紧扣各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给消费者提供了“可品尝、可体验、可把玩”的文化遗产产品;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借助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古人古籍“活”了起来,将艺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将多元历史文化创新制作,重新包装走进大众视野。新一代消费产品和科技平台,创新文化遗产消费方式,将让文化创下了新热度。

融入生活,拓展文物价值传播新阵地。文化遗产走入百姓身边,需要深入挖掘各地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掘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探索融入生活,拓展文物价值。如融入红色教育体系,建设各类红色旧址遗迹和纪念场馆,作为党员教育品牌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历史文化地标复建工程,建成历史文化名城。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化遗产景区、乡村旅游点,着力打响品牌。并且创新文物阐释利用手段,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等,做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工作,使文物展示传播与当代科技手段、艺术形式“紧密相连”。提高文物知识传播的便捷性,增强文化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文化遗产,凝结着历史的烙印,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凝聚着国家的情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当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为文化遗产应保尽保、传承创新、融入生活而努力,“应保尽保、传承创新、融入生活”多维度一体推进,走好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谱写文物传承保护与城市发展、时代进步交相辉映的美好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顾贤栋(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