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沙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走进湖北省沙洋县沈集镇彭堰村、双庙村、帅店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沙洋县抢抓全国农村宅基点改革试点、全省和美乡村建设试点等机遇,先后以沈集镇彭堰、双庙、帅店和五里镇金台、赵集等5个村为单元,实施2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项目总规模6.65万亩,投资5.65亿元,推动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薄田变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坚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耕地质量这个“关键变量”。“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创造新辉煌,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2023年又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611万亩。从全国看,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一至两成,节本增效500多元。
提升耕地地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耕地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症开方、久久为功。健康耕层是农田地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耕地质量建设要聚焦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基础地力提升、新品种开发及其增产潜力挖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环节,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环境效应,提高土壤蓄纳和稳定供应养分能力。要推行轮作模式,实行种养结合、分类施策,防止耕地退化,促进地力稳步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2023年起,全国年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许多农田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科学施肥与节水农业,耕地质量等级连续五年提升,达4.49,高于国家平均水平0.27个等级,有力支撑了全省粮食增产增收。
创新多元投入模式,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高标准农田“高”起来,资金投入不可或缺。据计算,建成一亩高标准农田需要投入1500到3000元不等,如果全部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资金,财政压力较大。要在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的同时,推动建设模式和融资机制创新,构建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要尊重农民意愿,算好高标准农田的增产账、增收账、增效账“三本账”,让广大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更好激发农民参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湖北财政锚定支持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任务,扛牢扛稳地方财政投入的主要责任,多方筹资近34亿元,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展现财政新的担当作为。截至去年10月底,湖北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余万亩,占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77.5%。
加强耕地管护,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必须抓好全过程质量管理。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根据建设特点,进一步细化实化项目前期工作、投资申报、项目下达、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制度,促进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好的同时还要用好、管好,这也是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只要我们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扎好长效运营“篱笆”,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一定能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 副部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