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汤逊湖畔的湖北经济学院,绿水环绕、林木葱茏、疏朗别致,人文智慧绿色相映生辉。作为省级生态园林式学校,这里有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碳普惠APP、校园共享电动车、环境设计中意合作项目……绿意覆盖到生活中、蕴藏于细节里,学校“含绿量”拉满。
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等理念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大学生群体响应号召、积极作为,躬身参与低碳校园建设,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校园氛围。从“地球一小时”到“光盘行动”,从绿色出行到垃圾分类,从参与植树绿化到投身绿色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向“绿”而行、走在前列。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贯穿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孕育出丰富的生态文化。舜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对环境保护的高度敬畏和质朴追求,为现代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传统智慧。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并非轻轻松松就能达成。这场变革需要高校深度参与、精准施策,答好时代命题。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高校要持续推进低碳校园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同住地球村,共享一片天。各国相互联系,人类命运与共。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挑战,团结一致才能找到出路,和衷共济才能和合共生。《巴黎协定》作为全球性的环境协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这一协定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而必须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也体现了人类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愿景。在这场蓝天白云守护行动中,高校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开阔国际视野,从全球可持续发展、全人类福祉着眼,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统筹校园自然生态各要素,号召全体师生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地球生命共同体和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提升全人类的“含福量”。加大国际交流,深入了解国外“双碳”领域学术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师生携手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为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发挥聪明才智。聚焦“双碳”领域的真问题,深化国际办学、平台和项目合作,同国外有关单位、组织、机构开展真协同真研究,致力打造“双碳”科学研究高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生命体系,历经亿万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套独特且精细的运作机制,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净化和自我恢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越过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衰减,产生一系列破坏性连锁反应。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建设低碳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做起,依据大自然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制定高校绿色发展规划,维护校园生态平衡。要立足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继续深挖校园景观和环境中所蕴藏的隐性育人价值,淬炼校园绿色生态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维护校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找到提高校园“含绿量”的最优方案。
青春从来系家国。未来属于青年,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双碳”目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实现者。绿色低碳不仅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需要我们担当起来的一种社会责任。高校要积极探索“红绿”育人新路径,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动“双碳”元素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近零碳校园创建、组织绿色低碳科普活动,依托绿色低碳教育实践基地、绿色低碳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努力成为具有“零碳”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时代新人。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双碳”目标下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现实需求,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开展跨学科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开设“双碳”相关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配置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一批批有担当、高度自律、具备现代素养的绿色发展时代的合格公民,造就大批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双碳”人才,进而提高高校人才“含金量”。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进低碳校园建设,要锚定“双碳”目标,不断攻坚克难,下大气力、练真功夫,把“路线图”转化为一项一项具体行动,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提升“含福量”“含绿量”“含金量”,共同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偲 陶慧(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