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假冒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直播。”就读于河北某高校的王磊(化名)近期在刷短视频、直播时,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主播明明不是大学生,却以大学生身份进行直播。记者注意到,一些人打着“大学生”等标签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为求流量打擦边球进行低俗直播。多名受访专家指出,如果不是大学生,却利用大学生的身份进行直播,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
不仅河北某高校的王磊遇到了“假冒女大学生的直播”,来自广东珠海某高校的胡明(化名)也有类似的疑惑。几天前的一个下午,他点进一个直播间,女主播对着镜头正在化妆,背景看起来很像学生寝室。女主播一边化妆一边说自己下午还有一节课,4点就得去上课。他观察发现这是一名“冒牌的女大学生”。
假冒“女大学生”当主播有多严重?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直播间在标题区打着“大学生直播”“女大学生直播”,但主播并不一定是学生。这些直播间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泛,有跳舞的,有陪玩的,还有卖货的……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直播带货已成为一种流行且高效的营销方式。然而,随着市场的火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假冒“女大学生”身份进行直播,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么多“冒牌的女大学生”,何以流量泼天?难道仅仅是因为有了“女大学生”的名头?很显然的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平台的责任是难辞其咎的。大家都知道眼下已经实现了账号注册的实名制,一个账号对应的是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号码,是不是大学生,平台要想搞清楚是分分钟的事情。而当“冒牌的女大学生”在直播间里搔首弄姿的时候,平台为何还是来者不拒?身份真实、信息真实,不该是平台守住的底线吗?
当“女大学生”标签成为流量诱饵的时候,还需要反思的是:这些泼天的流量除了平台的流量扶持机制出了问题,偏离了轨道之外,是不是也与网友的“关注偏差”有深度关联?恰恰是一些人“不健康的围观心态”助长了“假冒女大学生”的嚣张。一位从事直播运营工作的人士透露,部分直播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背后都有公司。“女大学生”“大学生”只是个标签,都是用来包装主播增加人气的,有人气才能有更多礼物和收益。“投其所好”,才有了这么多的“假冒女大学生”。
作为直播内容的提供者和监管者,平台应当承担起审核和监督的责任。在追求用户增长和活跃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于直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把关。假冒“女大学生”当主播,谁在悠闲看戏?无疑,平台方、管理者、网友们都难辞其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元鹏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