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粽”情端午,传承千年韵味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7日11:3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以“中国端午 诗意宜昌”为主题的2024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于6月在宜昌集中举办,这个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庆典,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段民族的精神记忆。粽叶盈淡幽,清芬蕴端阳。从古至今,粽子似乎是端午不可或缺的存在,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家庭的温馨时光,从传统的制作工艺到现代的口味创新,粽子在每一个细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直到现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作为端午节的必须品,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化的象征。在湖北秭归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寓意着屈原淡泊明志、忠心赤胆、高洁如玉的品格。每一粒糯米,每一片粽叶,都包裹着对屈原的缅怀,对家国的深情,层层叠叠的粽叶,如同历史的翻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忧民、坚持真理、执着刚毅的精神通过一首首诗词,穿越岁月长河传唱至今。多年来,人们在赛龙舟、吃粽子、诵离骚等各种具有端午特色的节日活动中寄托对屈原的缅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端午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传统。

粽子作为舌尖上的一味乡愁,竹叶的清香、软糯的口感更是全国人民舌尖上永远的记忆。折粽叶、装糯米、扎丝线……在一双双巧手中,一个个载满浓情蜜意的粽子很快成形,卡通龙、立体龙舟、竹篮等粽子礼盒令人眼花缭乱,云南保山的“咖啡粽子”、浙江湖州的“特色鱼粽”、湖北秭归的“粽橙之恋”、海南琼中“五色粽”……全国各地的特色粽子争相斗艳、各显神通,融合新元素跻身美食“新赛道”,不断激发消费新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互交融,为这一传统美食注入更多魅力元素,琳琅满目端午粽,千滋百味中国味,一颗小小的粽子,在新时代发展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留住端午文化味道,绝不是简单复古、按部就班,而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宜昌作为端午文化的发祥地,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别样风情毫无保留的展现。近年来,宜昌将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诗味隽永的怀古情感深度交融,彰显悠悠文化之博大、泱泱文明之魅力。将屈原文化、脐橙文化、峡江饮食文化融入品牌肌理,开发端午文创产品,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粽子美食节。打造赠艾叶、包粽子、划龙舟、做香包等传统端午民俗体验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云端”摘粽叶、包粽子,让海内外华侨华人同庆中国传统佳节,打造“数字化”端午,重点推出“国潮端午”“民俗端午”“竞技端午”三大文旅套餐,让端午文化可知可感、可触可见。

一年一期许,又到粽叶飘香时,在端午佳节回味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文化里的中国”。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民间智慧的节日,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岚岚(宜昌秭归)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