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含有侮辱谩骂、冷嘲热讽、贬低歧视的言论层出不穷,网络暴力降低了社会文明的程度。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一时间,网络暴力再度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对于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新规定,有网友觉得,网络直接实名制就行了。也有网友并不看好,没人执行能有啥用?
治理网络暴力信息,需要搞清楚滋生网络暴力信息的温床究竟是什么?看看它迎合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又该怎样使它从网络空间“退潮”呢?
一
网络暴力信息,是网络社会的亚文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可以同时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人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里。
在真实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在人际关系的圈层穿梭。在这里,出于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拿着“理性的名片”,以温文尔雅的姿态塑造自己的人设,扩大彼此的交际圈,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人既想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一时又无法为自己的角色定位。莫名的烦躁感无意中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各种恶,它们随着主人的键盘活蹦乱跳地闯入网络世界的领地。正是这样的非文明语言表达,成了滋生网络暴力的温床。
一个人的感性不受约束,他在网络世界与人交流时,就埋下了网络暴力的“种子”。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来自不同网络用户言语中的贪婪、诽谤、嫉妒和痛苦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网络暴力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网络世界的平静被打破,各种刺耳的网络暴力信息肆意传播,网络世界的“宜居性”自然大打折扣。
平台对网暴力信息的“娇惯”,网络世界成了网暴的“乐园”,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摆脱网络暴力信息的侵扰。调查显示,65.3%的受访者遭遇过网络暴力。71.9%的受访者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
二
在传统的出版物上,不雅言语的使用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社会对这类言语的容忍度很低。奇怪的是,网络空间的网暴信息“汗牛充栋”,它们却在大多数人的容忍限度内,这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心理。
比如,在匿名的公共讨论中,谁还没撒过一次野呢。在虚拟空间跟他交流,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变化,对方也不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在这样一种较少限制的交际氛围下,有的人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得以释放,过于任性的真实表达,往往始于一个不雅的词语出现。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当一个不文明的词语和一句不文明的话没有遭到迎头痛击,也就为更多的粗鲁言词的涌现埋下了祸根。如果在线做个调查,看看在网络交流过程中,是否始终做到文明礼貌,相信肯定回答的比例惊人之低。
又如,因为撒野遭到谴责时,谁还没溜之大吉过呢。如果说不经意间冒出一句不雅的话,虽然有的人皱皱眉头,却也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在公共讨论的激烈辩论阶段,粗鲁的言语和攻击性的语言,因为辩论者的情绪波动剧烈,他们的遣词造句变得“率真”起来。
一旦这样的不文明交流成为评论区的众矢之的,出于自我保护需要,人的本能反应是设法“肇事逃逸”。担心自己被人肉搜索,弄得自己在现实世界狼狈不堪,因为自己的不敬之词伤害了其他讨论者,逃避舆论惩罚时的逃逸心理,提醒他尽快溜之大吉。
再如,当可以屡屡被豁免时,谁又不想继续任性呢。网络世界无边无际,社交媒体平台众多,喜欢搞网暴的人,声名狼藉后要么换个马甲继续我行我素,要么换个平台再显“网暴本色”。
无规矩不成方圆。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人类的世界,如果没有语言交流方面的禁忌,网络暴力信息越是畅通无阻,这个世界就永无宁日。当一个人在网络平台上频频爆粗却不受制裁,让他适可而止又谈何容易呢?无拘无束,继续任性下去,这样的心理必然是社会性的。
三
人类社会从原始野蛮时代一路走来,文明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集体理性最终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互联网的历史相当短暂,目前这个世界还处于伦理的自然状态,也就是缺乏道德秩序的时代,这并不奇怪。网络文明建设,需要网络网络信息逐渐“退潮”,以便给网络道德规范开辟道路。要让网暴信息“退潮”,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将脏字“关”起来。语言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每一种流行的语种中,都有规范语言文字用法的词典。词典的编撰,给不雅的字词进行标注,交际场合限制这类字词的使用。
净化网络空间,建设网络文明,平台应该编撰自己的“禁用词词典”,通过技术手段把形形色色的脏字屏蔽使用。当平台把脏字“关”起来,网络交际的“词典”中不提供涉嫌暴力信息的字词,这样的“断奶”,也是文明驯化的必要手段。
把理性“请”进来。网络文明的实质是网络交际中的公共禁忌,其中就包括语言的禁忌。这样的禁忌来自于人们的理性。不可否认,倡导网络文明几十年了,这样的倡导“叫好不叫座”,在于网络世界理性的弱势。
理性是制定规则的能力,假如所有网络用户都有制定文明交流规则的意志力,他的理性将规定网络交流的方式,规定字词的理性选择。这样,他们越是理性,网络暴力信息就越是没有生存空间。
营销号“雅”起来。世界舞台虽大,但真正的活跃者毕竟非常有限。网络世界也是如此,数十亿的网络用户,网络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在数量上同样属于少数派。抓住关键性的少数,意见领袖文明了,他的追随者们自然就不会反文明了。
营销号是法人性质的意见领袖,营销号不搅动浑水、煽风点火,他们的追随者也不会“赤膊上阵”彼此“厮杀”。所以,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号文“雅”起来,决定着网络暴力信息“退潮”进程的快慢。
让网暴者“痛”起来。网络文明的禁忌是网络发展的共识,这种共识是网络用户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样的共识建立在对网络暴力信息说不的基础上。“说不”,意味着网络舆论的网络暴力信息的谴责,限制它们的蔓延。
当网络暴力信息的发布者在舆论场受到冷落,这样的发帖者成为舆论场的“过街老鼠”,在频频尝到施暴后的舆论惩罚后,切肤之痛会慢慢提升这些用户的网络教养,通过培养他们理性的强大,真正跟网络暴力信息“脱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