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当前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为“爸妈”,并以“避税”“避开监管”“人在海外,宝贝回国”和暗示珠宝文玩在二手市场的高回报率等为由,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以求未来升值发大财。这些直播间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多名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整日沉迷观看收藏品卖货直播,在直播间内疯狂下单,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信息化时代,各种“骗局”在网络直播间进行“叫卖”,其中就有针对老年人群体实施的直播间叫卖“古董”的诈骗行为,很多老年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整日沉迷观看收藏品卖货直播,在直播间疯狂下单,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频频得手”,在于这类“骗局”的“巧妙设计”,让老年人群体“防不胜防”。前期,这类“骗局”会进行长时间的剧情演绎和铺垫,打造主播弘扬正能量、爱国青年、隐世豪门家族成员等人设,从婆媳矛盾、争夺家产、集团斗争到海外夺宝,直播间内上演人间百态吸引注意的同时,主播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爹妈”“老爸老妈”以拉近距离,让老年人一步步深陷其中。
与此同时,在直播过程中,这类主播还会不断暗示这些收藏品的“高价值”,有的承诺只是让人暂时“保管”宝贝,之后会上门回收或者让宝贝持有人参加拍卖会,可高价变现。为让观众相信,主播还会特意在直播中安排人“上门回收”或发布相关短视频作品,直接语音提示“转账×百万元”。甚至有的主播直播卖完货后,私聊买了东西的老年人让其转账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的“上门费”,称会优先上门回收……等等,这些让很多老年人信以为真。
此外,这类“骗局”的“大行其道”还与相关平台的“监管疏忽”有关,这类主播往往有多个小号、衍生账号,一旦被封可以立刻换号“重生”,并存在交替开播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账号出了问题,主播就会在其他小号或粉丝群中预告下一个直播号。“十分狡猾,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为了打造一个老年人幸福的社会,亟须清理直播间这类“骗局”,莫让直播间叫卖“古董”诈骗老年人。一方面,子女们应向老年人讲解网络直播知识,提高老年人群体对网络直播诈骗行为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强化平台的监管责任,对各类诈骗信息及时监测预警,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此外,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应协同构建犯罪惩治防范体系,严厉打击直播间各类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叫卖“古董”诈骗行为,协同网信办、行业协会等共同铲除直播诈骗滋生土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太阳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