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三女生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同一位小女孩”冲上热搜:湖南益阳女大学生何晴自去年9月加入骨髓库后,连续两次挺身而出,救助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何晴的助人事迹引发网友们热议。网友们表示,“换做是我,都过不了恐惧这一关”,“年纪虽小却心怀大爱”,“我们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孩子们啊,好勇敢”。
从热议当中,不难看出大众对社会“正能量”的高度认可和赞扬。那这背后是什么?从面子上看,是好人好事值得点赞;但从里子里看,是大众对人情味儿的渴求。
何晴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虽有利益的争斗,但不乏善良和大爱。陌生人之间,不只有利益博弈,还有互助真情。有网友直言,“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总有天使在缝缝补补”。“谁说世界上坏人多的,明明就是好人更多”。
反观当前社会,价值理性式微,工具理性渐涨。激烈的竞争环境让一些人在为生活奔波的旅途中,只够将精力放在自身,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下降。如近些年出现的年轻人“断亲”现象,年轻人不愿意回老家,孩子们对亲戚关系不知如何称呼;老年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挂帘子,不敬老爱老;还有住在高楼里的邻里几乎不打照面,进入同一部电梯后往往沉默不语。我们似乎发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社会却好像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
何晴的善举,让大众看到了她所具有的善良、勇敢、大义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而这些最终都指向一个词:社会的“人情味”。大众对正能量事迹的点赞、褒扬,凸显的正是他们对一个互帮互助,一个充满善意和人情味的社会环境的渴望。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和谐互助、相互帮扶,而何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并延续了这一道义和美德。何晴的善举于自我而言是价值实现,于小女孩的家庭而言是希望重燃,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真情传递,让大众看到社会的人情味,是对社会能量场的正向引导,为社会立了良好的风向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闽瑶瑶(西北大学)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