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7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省网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大江奔涌·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城武汉启动,带领我们一同领略荆楚之美、长江之美、中国之美,共话发展之道。滚滚长江流经荆楚腹地奔涌向东,它将1061公里的“足迹”留在荆楚大地,滋养了荆楚大地,孕育了荆楚文明,而那一座座腾空架起于长江之上的大桥,更是长江之畔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让天堑变通途,和一道道无形的桥一起,见证了荆楚大地的华丽蝶变。
打通水上交通“动脉”,“桥”见发展
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是奔发展;桥下,人群打卡络绎不绝,是烟火气,它们交相辉映,形成了湖北城市风貌的鲜明标志。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至此,湖北“一桥飞架南北”的步伐从未曾停歇,并与陆、空交通串联,构建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为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能。在武汉,现今已架设10余座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串联成片,带动了整个城市融合向前发展;在荆州,“鱼米之乡”丰富的农产品通过境内数座长江大桥,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城,流向更广阔的市场;在鄂州,正在兴建的燕矶长江大桥,建成后服务于花湖机场,将极大地促进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湖北因水而生,因水而建,这一座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是湖北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彰显了湖北谋全局发展的高瞻远瞩,构成了湖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一环,是助力湖北经济腾飞的一大“砝码”,让湖北也能因水而兴。
书写生态保护绿色篇章,“桥”见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湖北推行生态优先的务实举措,架起一座座“生态桥”,一端连着人类,一端连着大自然,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赴未来的“荆”彩画卷。
湖北素以生态立省,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始终展现大省担当,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个“良方妙策”。从颁布《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到实施《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再到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湖北以地方性法规的刚性约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长江大保护夯实政策法规基础。2018年,湖北启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战役成效,在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战役中,湖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全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解决“化工围江”的问题,阻断污染源头;在宜昌,为建设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拆除几十座各类码头,并清除锚桩、锚链,还栖息地于鱼;湖北还持续探索流域治理路径,着力抓好“南水北调”水库区域流域治理,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湖北铆足信念,一直在行动,以政策为先导,在治理力度上持续发力,构筑起长江大保护生态屏障,为长江流域长远向前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以“文”塑城,文化加持,“桥”见底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也曾照古人。”文化如同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最独特的印记,文化这座无形的桥,跨越古今,超越时空,让世人更好地读懂湖北,感受它鲜活的历史脉络。
荆楚文明发祥于“母亲河”长江,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都是荆楚文化的“家珍”。近年来,湖北一直致力于在荆楚文化传承与推广上下功夫,在武汉,武汉楚剧院致力于培养艺术造诣深厚、创新活力四溢的青年戏曲演员,确保楚剧事业“后继有人”,让传统楚剧焕发新光彩;在随州,每年农历四月廿六炎帝华诞都会隆重举行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寻根溯源,传承炎帝文化与炎帝精神;在荆州,“与辉同行”走近荆州博物馆,与荆州博物馆联合直播,让网友云游荆州博物馆丰富多样的藏品,向世人展示大美的楚国风光及璀璨的荆楚文化。湖北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新技术传播方式、新生代人才培养及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荆楚文化洗去历史尘埃,在新时代大放光芒,奏响长江经济带荆楚文化之歌。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湖北将继续以“桥”为媒,谱写新篇,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桥”、架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友谊桥”、加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桥”,构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崭新湖北,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北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雅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