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生和爸爸到河南旅游的打卡的视频冲上热门,视频中的父亲陪女儿在各大景点摆出同款搞怪动作,眼里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宠爱。看起来平淡的日常,评论区却有一大堆人“破防”了,纷纷表示:能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当代年轻人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搜索“父母的扫兴行为”词条后,跳出来的是在母亲节偷偷买了鲜花的男孩得到“不实用”的责备;带父母去外面吃饭的女生被批评贵、不好吃、不如回家自己做;带父母去旅行,得到“也不过如此,早知道不出门了”的反馈。孩子们兴冲冲分享的时候,父母却热衷于当“差评师”,扫兴扫走的不仅是孩子的爱意,更堵住了下一次敞开心扉的欲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指当孩子一次次积累失望,就会为避免遭受伤害不愿意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和父母的关系会越来越淡漠,甚至在不断碰壁中模糊、丧失自我价值。由此可见,“扫兴”的拧巴亲子关系,会让分享欲越来越淡,而不扫兴中蕴含的尊重理解与情绪价值,是重构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蹲下来,看见平等的灵魂。很多父母放不下做家长的架子,潜意识认为认同等于权威的消失,无法“蹲下来”感受,不能平等地看待孩子,于是会下意识泼冷水,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打击,再把这种行为美化成“爱”。这种观念地位上的不平等,带来的可能是不自觉的傲慢与偏见。著名作家三毛曾写信给父亲:“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试想一下,同事与你分享某件事,你会让他扫兴离开吗?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尝试理解他们的世界,认同他们的思想情感,尊重每一次表达和努力,不以“过来人”自居,不将自己思想强行嫁接在孩子身上,保持适度边界感,让他们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放开手,做情绪的“鼓励师”。亲子关系和谐的本质是情绪价值。然而太多父母潜意识里把自己当作纠正者、局外人,而非参与者,吝啬于给予正面反馈。综艺《少年说》中就有孩子哭着向妈妈喊话,为何取得好成绩收到的不是表扬而是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打击,可妈妈轻飘飘地说:“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这种忽略孩子情感的态度,只会让孩子伤心失望,不妨放开纠正的手,发现孩子特质并给予赞美,往往比泼冷水的效果好得多。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当一个人被赋予更多期望、赞许和鼓励之后,成就动机就会变得更强,会不自觉变得努力而上进。父母愿意给孩子捧场,就是最大的支持,只有给孩子更多包容,孩子才会有勇气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更远。
生活不是一纸蓝图,更没有标准答案。作为父母,应做好家庭的“舵手”,让孩子感受到“避风港”的温暖。倘若坚持“扫兴式”教育,多美好的家庭都会变成冰冷的沼泽。唯有以平等心态看待孩子,积极回应、理解尊重,才能在“不扫兴”中重构温暖,叩开亲子关系新大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邱静(湖北宜昌)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