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希望的田野活力迸发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0日11:02 来源:

7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盛夏时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里,智慧农业物联网正精准监测作物长势;“美丽小岗”助农直播间里,几名农民主播热情地介绍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小岗产业园里,健康食品产业链初具规模,产销两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5万元……

40多年前,小岗村村民的18枚“红手印”揭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今日欣欣向荣的小岗村,成为新时代广袤乡村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民之根本,也是国之根本。只有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乡融合、完善利益机制,澎湃改革新动力,激发亿万农民实干拼搏的斗志精神,才能让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让希望的田野活力迸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农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现阶段农村的土地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成资产优势。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土地资源和条件,吸引各种要素向乡村流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承包经营权同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离,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生产经营自主性,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各地探索实践,顶层设计发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落实农村承包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亿万农民吃下放心流转、放心投入“定心丸”。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土地是农民“命根子”,是农民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是农民的退路和底线,是农民的最后保障。因此,对待农民的土地权利必须慎之又慎。“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守牢底线。所有涉及到农民土地权利的政策措施,必须依法而行,不能超出法律轨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充分知情和认可的情况下进行;必须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杜绝急功近利,以眼前利益诱使农民放弃土地权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农村改革开放之所以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并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还是农村承包地“两权分离”“三权分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等许多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都是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最接近现实,最了解事物本原,从而最有发言权。只要我们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意愿,给予人民以充分的权利,汲取实践经验,动员和开发民智,那么,蕴藏在人民中的巨大能量就会迸发出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2014年,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时,探索“土地按户连片耕种”,2015年在全县推行,首开全国先河,2016年、2017年连续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目前,沙洋县实现土地连片129.9万亩,连片率达92%,成为全国土地改革的典范。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探索形成的流转田、待转田、自种田的“三块田”模式,成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有不少底线红线。要积极稳妥,急不得、快不得,要走好群众路线,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强推、不冒进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改革,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湖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小田并大田”这场农田里的改革,没有一哄而上,没搞齐步走,而是对农民有意愿、产业有基础、组织有力量的地方,通过科学设计稳慎推进。2023年8月,《湖北省“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扩面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今年,试点地区数量又从10个增加到25个,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灌溉条件、作物品种等因素,让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行先试。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一场场院落会、屋场会在村里开了起来。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试点村群众支持率达到98%以上,流转意愿率达87%以上。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始终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精神,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大力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