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被“秒光”,票价被“炒高”,自今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线下大型演出市场的重启,沉寂已久的演出市场逆势爆火,供给需求旺盛,市场活跃。以演唱会、音乐节为代表的“演艺经济”异军突起,其中大学生正是音乐节、演唱会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15-34岁人群占比60%~70%,且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中等收入人群占比60%~70%,年轻群体和新一线消费者群体正在崛起。
“演艺经济”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大众心理带来的消费趋势,“为情绪买单”和悦己文化成为当代青年的主流时尚。城市生活长年积累月的“996”让释放压抑情绪就成为一种刚需。而旅行、演唱会、音乐节、购物消费等娱乐方式成为缓解压抑情绪最直接、快速和有效的渠道。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娱乐方式逐渐失去新鲜感,影响年轻用户消费决策的点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于是一些地方文旅部门结合“音乐节+文旅”、 “演唱会+文旅”模式,助力文旅破圈,同时满足观演需求。在商业下沉与渗透和消费因素的共同刺激下,年轻人沉浸在一场场音乐狂欢之中。
消费复苏与消费需求的双向奔赴让演出市场成为“行走的GDP”。伴随着长时间停滞的演出重启,新的演出不断被提上日程,“复苏即爆火”,大小城市同频共振,跨城演出成为潮流,共同将今年的演出市场推向高潮。对消费者来说,积压已久的观演需求终于能够得到释放,他们愿意承担并不算低的门票价格,并且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一定会在演唱会、音乐节举办地或周边地区逛一逛、吃一吃、玩一玩,甚至辗转奔波到其他临近城市继续观看演唱会。而对于城市和主办方而言,演唱会、音乐节的“下沉”激发了城市消费、文化IP运营和人群跨城市流动,“演唱会经济”叠加效益持续释放。
除了消费需求的井喷,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也是演唱会、音乐节爆火的原因。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一场阵容强大、质量高的演出不仅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最大化旅游经济效益,还通过自身的文化属性来增强城市形象,成为各地拉动旅游收入、带动服务业消费、提升城市流量的“新密码”。于是,各地纷纷鼓励“演艺经济”落地,许多地方为了吸引演出进城,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例如:厦门针对演唱会类活动减免场地租金高达30%;沈阳、武汉等地的营业性演出审批权下放;衡阳提供免费公交车等。除了场地、政策上的支持,部分政府还通过地方企业或补贴奖励的方式投入资金,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
此外,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演唱会、音乐节不只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开始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涌去。如果单纯从市场逻辑出发,主办方很少会主动选择去三四线甚至更低线的城市演出,因为难以保证票房收入。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相对饱和,从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可以拓展发展空间,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契合当下年轻人对慢生活的追求。这对中小城市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一场演出的举办必定承载着几万人的“衣食住行”,利用好“演艺经济”的力量激活一座城,对拉动区域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演唱会、音乐节的举办也向外地游客展现了当地的文化与风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人民日报曾指出:以举办演艺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定能吸引更多人为之驻足,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众多大型线下演出项目的开展,巨大客流量的涌入,如何进行城市管理和运营、整治消费乱象或将成为全新的挑战。希望大家能够冷静思考,注意到的是“演艺经济”不只是“割一波韭菜就跑”,而是需要用专业的筹备能力和长远的眼光来规划打造。未来这场充满机遇与挑战音乐消费盛宴能否始终走在市场前线,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沛容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