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绿色低碳发展已成效显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正日益回归。当然,生态保护远远不只是为了“山美水美”“环境怡人”,保护和发展更不是“两张皮”,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荣,协调共进,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释放建设美丽中国的“源头活水”。
加快生产方式的低碳转型,从根本处提高发展质量。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承载量有限,十几亿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若继续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无异于饮鸩止渴。必须在根本处全面改革生产方式,推进“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这样强调,流露出坚定转型的大决心。经过多年的奋斗努力,我国已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培育近5100家绿色工厂,大量传统生产行业走上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当前,在加快推动生产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仍需进一步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探索绿色金融,推广绿色建筑,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深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实践,共同缔造生态文明新风尚。生活在共同的地球家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局外人,过“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绿色生活,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入实践中,不乏工作、生活都在为之努力的贡献者。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长江“微笑天使”江豚,以前以捕鱼为生的湖北渔民丁泽良自发转为救治和护守江豚的巡护员,把自己和这一稀有长江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四川林业工作者李八斤从曾经的“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把树种满十几个山头,用16年光阴守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在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多年守护下,诞生于5.5亿年前的罕见生物“桃花水母”,近日现身水库。未来,还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绿色”队伍中来。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外出就餐自带餐具、消费自带购物袋、自制酵素清洁家居环境等,垃圾分类意识逐年增强,购物消费也越来越“绿”,购物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性,就在今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在生活中降碳、在绿色中生活,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正日益浓厚,民众的绿色低碳之路正越走越宽。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让生产、生活美美与共。古圣先贤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绿色低碳发展是现代人生产、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着手生态治理中,应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保护这三者统筹考虑,创新推进路径。近年来,多地正在探索“光伏+生态治理”的新模式,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把沙漠变“绿电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例如内蒙古磴口县一个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千瓦时,年均产值4.67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172.1万吨,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还能带动4000多人就业。在水系众多的区域中,“流域综合治理”是湖北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形式。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旨在从源头做起,统筹保护与发展,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湖北已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一级流域、二级流域片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细化落实,上下一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经过治理,湖北恩施州带水河小流域上游水质稳定在Ⅱ类,中下游水质提升为Ⅲ类,生态循环种养、庭院“小经济”、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农旅、文旅、硒旅深度融合,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成为《美丽中国在行动2024》美丽河湖建设实践的典型案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中,只要坚定前行,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共进,定能引来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滋养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萍(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