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央视网刊发《湖北支持非遗带动文化产业化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一文,指出湖北省建有非遗工坊58家,覆盖19个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当地就业14800多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立足荆楚乡村振兴实际,激活“非遗”内生动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正当其时。
汲取历史智慧让“非遗”说话。盘点底数,以启未来,湖北省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共有11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驻足老河口,非遗就像一位“无言使者”,木版年画涵盖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传说,频频跨山越海,至今已走进德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彰显了乡土中国的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展望明天,借鉴枣阳粗布塑造品牌的经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注重历史传承让“文化”说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以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宜城为例,通过非遗普查先后收集到12项传统舞蹈、110多个传统音乐、1种曲艺、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1种,民间故事1000多篇,民间谚语7000多条,民间歌谣20000多行,民歌225首,其他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等10多种。其中,襄阳花鼓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赶象》《兰花筒》《汉江磨调》《邱氏医药》等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宋玉故里赋予“非遗”新活力,把非遗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竹编、草编、藤编、根雕、木雕、石刻技艺得以有效传承,开辟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顺应群众期待让“历史”说话。古为今用,历久弥新,药圣故里,艾草飘香,“蕲春艾灸疗法”助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涉及从艾草种植、研发、加工到艾灸养生保健服务的全产业链,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恩施玉露,硒都名片,不仅有效的传承着非遗技艺,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产业。仅在当地,恩施玉露茶产业一年的产值可达数百亿元,极大地带动了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扶农带农的重要产业。“非遗”顺应群众期待,湖北织绣,刷线楚风汉韵新国潮、新国风。扎根荆楚,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改进管理模式,提升设计制作、产品运营的质量水平。相信在文化强省战略推动下,“非遗”必将走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荆楚风,乡土情,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悠久的文明传承,不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同样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的印记。保护好各类星散在江汉平原广阔天地上、绵延于时光长河中的“非遗”资源,与时俱进激活其内生动力,开辟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实现“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铸就荆楚儿女的精神高地,善莫大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志克(宜城市纪委监委)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