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上千,现在只要两位数!两位数抢茅台,今天就是给大家送福利”“这酒只有少数人喝得到”……某“特供酒”直播间里,网民在主播推荐下,纷纷被带节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特供酒”销售环节已由线下转向线上,借助直播带货的蒙骗手法娴熟隐蔽。
“特供酒”因其特供二字打上了尊贵的“光环”,一举击中部分消费者出于收藏、送礼等媚权心理,让消费者掉入了商人挖好的“陷阱”。而假特供、真忽悠的“特供酒”,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扰乱了消费市场秩序,滋生了社会不良风气,更埋下安全隐患,其危害不容小觑。
据报道,虽然“特供”“内供”等酒品在过去确实存在,但多年前有关部门就已明令禁止制售此类商品。2011年,原工商、工信、商务、质检等四部门就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所谓的“特供酒”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列入了“严禁产销”的范畴。
但缘何披着“特供”“专供”外衣的酒品依然还有销售市场呢?说到底,既有商人贴上“特供”标签,牟取暴利的利益驱使;又有“撑面子”的虚荣,认为“特供酒”是有权有钱的内部专用酒,是权力的象征。实则是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在作崇,“媚权”下的畸形产物,收割了消费者的“智商税”,更带坏了社会风气。
防范“假特供”收割“智商税”,还得下“真功夫”。首先,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以案释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消费者明白“特供”绝非“特权”而是“特假”,祛除“特供酒”的权力魅影,让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其次,严管严查严办“特供酒”链条,严查酒的生产源头,阻断了“假特供”的来源,又要铲除“真特供”土壤,严查机关企事单位使用定制酒,崭断特供酒的根子。再次,相关部门强化对网络商品交易行为的监督检查,督促网络平台履行好自身监管责任,通过智能化手段强化对“特供酒”查处的力度与深度,让“特供酒”无处可藏。最后,高扬处罚的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严管重罚非法产销特供酒,让“特供酒”入市无门,无所遁形,才能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鸣镝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