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慎用成人规则对“熊孩子”标签化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19:3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一则陌生成年人在飞机上教育一岁多哭闹儿童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两位女性对着哭泣的小女孩说着“不哭了就可以出去,不哭了阿姨带你找奶奶”,小女孩哭泣不止。这段机舱厕所看似成年人代管“立规矩”的“正义使者”行动,引发了两拨舆论。大部分声音质疑此举视为一种失当的“儿童施暴行为”,担忧会给小孩留下童年阴影;一部分声音对当事人“净化”公共空间行为表示支持,坚决抵制“熊孩子”哭闹扰民行为。近些年,公共场合儿童哭闹的话题一直都是社会热点,网络上“代管熊孩子”、“魔法打败魔法”、“发疯文学”等多形式的现代人爽感教育屡屡登上热搜议题,当前生存空间呈现对孩子容忍度极低状态。

“熊孩子”变成固化的舆论范式,扩大化“厌童”变成流量爽文。随着现代人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压力下的成年人们忍耐度逐渐被拉低,自我空间维护意识较强,对公共场合的孩子喧闹声零容忍,小孩家长与路人公共场合吵架的新闻时常引起讨论,基于大人视角下的孩童哭闹均被打上了“熊孩子”的标签。经舆论场发酵,“熊孩子新闻”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视频,使得“厌童”的情绪溢出、扩大化,不少成年人披上整治公德秩序外衣,化身“正义行动者”,出手教育公共场合的“熊孩子”及“熊家长”,舆论的撕裂与冲突,营造了一场成年人规训的狂欢,代管“熊孩子”变成许多视频的爽文流量密码。社交媒体生存空间中“熊孩子”变成固化的舆论范式,的确存在许多缺乏管教严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熊孩子”,但同时也存在许多被冤枉的小孩,比起真正义的出手,总有些是举着行动者旗帜的戾气流量宣泄,比如此次事件中被教育的一岁多小女孩,如同网友说的“尿都憋不住的年纪你要她憋住情绪”,被舆论围攻的“熊孩子”难道就应该失声在公共场合吗?

“熊孩子”污名化下教养争议,中国家长为“好家长”人设胆战心惊。当下真假“熊孩子”判题难择,除去部分对孩子缺乏管教的失职父母,大部分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呈现出良好的教养行为,尽量朝着培养“好孩子”的目标上前进,不过面对教养期望与儿童行为发展规律的错位,用公共空间里成年人的标准审视幼童,引发对儿童正常行为的误判,自家孩子被污名化为“熊孩子”变成父母在意的难解之题,如同此次事件一岁多的小女孩在陌生环境中恐惧、不适通过哭闹表现出来,却被其他人视为“熊孩子”没有教养,争议最后父母面对其他人的代训“表示理解”也是无奈之举。在童闹争议的话题下,常能看见有孩父母的一些心声,子不教“父母”之过的观念下,教养者们深受自我反思与矛盾的挣扎,不可控的孩童正常行为被误解难以避免,他们采取减少出行的社交回避、人前育儿的教养表演、公私场域双重育儿等行动解离,去污名化道路上更加胆战心惊的是父母们。早前作家苏小懒坐动车屡次被列车员管好孩子,孩子在乖乖坐好的情况下屡次被提醒,感受到冒犯后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此话题瞬间引起有孩家庭的呼应。整个社会急需更理性的情绪去关注幼童公共空间使用的问题。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些包容才能寻求儿童友好空间“最大公约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大众有责任呵护好祖国未来的花朵,而不在他们幼童时便贴上糟糕的“熊孩子”标签,用“小孩哥、小孩姐”制造社交媒体的流量狂欢,制造年龄层的对立而引动的舆论热度过于低级,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应让步生理性反应,用成年人的社会规范驯化天真的灵魂不可取,数字化时代的协同育人更要注重包容性思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生长在一个自古崇尚“爱幼”国度的人,打造文明的公共空间,需要“有为”家长引导好习惯式的家庭教育,需要“有度”公众拒绝滥贴“熊孩子”标签包容儿童成长。关爱儿童是社会文明的标识,国家正努力构建的儿童友好型社会,只有多些包容,才能寻求儿童友好空间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全年龄层幸福感,才能画出时代发展“最大同心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雯(宜昌枝江)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